健人見誌

黃家星教授投身中風研究40年:科研如馬拉松,堅持終會到達終點

黃家星教授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休講座教授

2023/07/21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每年平均約有三千多人死於中風。1以前,醫生都對治療中風束手無策,但經過醫學界多年努力不懈,現今中風的治療和復康研究都取得重大進展。當中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榮休講座教授—黃家星教授,更將大半生都奉獻於中風研究,多項突破性的研究惠澤了無數患者,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適逢「世界腦健康日」,讓我們一起了解黃家星教授逾40年的行醫、科研及教育心路歷程,聽聽身為跑步愛好者的他,如何「用腦」才能預防腦部疾病。

腦神經科如推理小說 破解華人中風之謎

黃家星教授於1985年在澳洲醫科畢業後回港從醫,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參與教學和研究,40年來專注於研究中風的成因及治療,希望可以破解這個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談及當初選擇腦神經科的原因,黃教授形容腦神經科猶如一本推理小說,每名醫生都要「偵探上身」,透過患者的臨床症狀、病發過程等去思考並推斷成因。加上90年代的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屈指可數,熱愛挑戰的黃教授就決心修讀腦神經科,40多年來除了醫治了無數患者,其研究團隊更屢獲突破,為全球腦神經科醫學發展貢獻良多。

華人中風的機率較白人高,但以往一直沒有任何研究能解釋這個現象。有見及此,黃教授的團隊於90年代開始進行研究,發現顱內大動脈狹窄是華人中風的主要原因,成功破解華人中風之謎。其後更將「顱內大動脈狹窄」的研究成果編纂成書,幫助醫學生深入了解相關知識。

要兼顧行醫、研究和教育三方面絕不容易,黃教授笑言:「不要期望能朝九晚五,準時下班!雖然工作繁重、壓力頗大,但這三個範疇都十分重要,也是身為專科醫生的責任。」

培育醫學界後起之秀 突破性研究拯救中風患者

回顧半生,桃李滿門的黃教授說最深刻是看到醫學界的傳承,曾經教授過的學生很多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專科醫生,成功培育出後起之秀,就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成就。其帶領的科研團隊規模也不斷擴展,在不同腦神經科研究領域中取得突破,尤其是針對中風的成因及治療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脈磁激法」、「體外反搏法」等都可以幫助患者康復。

2017年於大學退休後,黃教授得以將更多時間放在臨床上。曾經醫學界對中風無能為力,現今中風的治療和復康卻漸趨多元化,看著中風患者由癱瘓到重新站起來,這些成功案例都讓黃教授感到欣慰和鼓舞。

跑步到科研  預防腦部疾病用腦

黃教授除了醉心於科研,同時亦是一名跑步愛好者,早於學生時已經開始跑步,從醫後卻一度放棄了這個愛好。直到2003年SARS一疫後,黃教授為了增強心肺功能,就以此為契機重拾了跑步習慣,後來更挑戰馬拉松、毅行者等賽事。他更不時邀請同事一起遠足和跑步,凝聚團隊同時紓壓強身,黃教授笑說:「有些以前從不跑步的,現在已超越我!」黃教授更覺得跑步和科研非常相似,雖然科研路上會經歷無數失敗和挫折,正如跑步可能會飽受傷患困擾,但只要堅持目標、不屈不撓,始終會到達終點。

而跑步,更與腦部健康息息相關,因為做運動可以預防大部分的腦部疾病,包括中風、柏金遜症、阿茲海默症等。黃教授強調:「大腦不用真的會生鏽!『用』是指

做運動、下棋、看書、畫畫甚至打麻雀等活用大腦的活動,最傷腦就是光坐著看電視不動。另外,保持心境開朗、多與人互動都是預防腦部疾病的關鍵。」

醫療發展應以長者為先 行醫要有恆心愛心

黃教授預計未來中風、腦退化症等與長者相關的疾病個案會有海嘯式的增加,故醫療發展和研究應以長者為先,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預防長者患病才是長遠的解決方案。社區亦可多舉辦長者的運動班、麻雀班和聚會等,讓他們可健腦強身,各方一同努力,才可降低長者患腦部疾病的機率。

最後,黃教授勉勵一眾後輩和醫科生:「要成為一名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恆心絕不可缺少,研究和治療中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而由診斷、治療到康復的路途中,醫生都必須要有愛心,致力去關心並醫治每一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