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百科

扁平足應該從小接受治療比較好?成人則無法治癒?

2024/04/12

扁平足是一種普遍的足部問題。 研究顯示,超過3%四十歲以上的女性和10%的長者都受扁平足的影響。1 然而,不少家長也對子女是否患有扁平足感到憂慮,擔心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長遠影響。究竟如何判斷是否患有扁平足?立即了解其成因、症狀、改善和自我檢查方法。

扁平足是一種普遍的足部問題。 研究顯示,超過3%四十歲以上的女性和10%的長者都受扁平足的影響。1 然而,不少家長也對子女是否患有扁平足感到憂慮,擔心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長遠影響。究竟如何判斷是否患有扁平足?立即了解其成因、症狀、改善和自我檢查方法。

 

什麼是扁平足?2-3

扁平足(Flat feet)是指足弓塌陷、腳底弧度消失的情況。正常的腳掌內側的曲線部分呈拱橋狀,稱為「足弓」。足是弓由骨骼、肌肉及韌帶組成,負責支撐和分散身體的重量,還有避震和平衡身體的作用。而扁平足患者的腳掌內側幾乎沒有明顯的弧度,腳底有可能會平貼地面。

 

扁平足的類型2,4

扁平足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足弓問題的成因和是否伴隨相關症狀:

 

生理性扁平足:生理性扁平足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常見於十歲以下的兒童。由於兒童的足弓有較多脂肪,看起來好像患有扁平足。但隨著年齡增長,當足弓韌帶發育完成後,腳底弧度便會變得明顯,扁平足便會漸漸消失

 

病理性扁平足:病理性扁平足則是由於某種身體變化或疾病導致足弓的結構受損,例如足部韌帶或肌肉損傷、關節炎、足部骨骼異常、神經肌肉疾病等。這種類型的扁平足可在任何年齡出現,並可伴隨疼痛症狀、行走困難或其他功能障礙。病理性扁平足可能需要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以緩解症狀或防止病情惡化

 

扁平足的成因5-6

扁平足可以由先天因素影響,也可以是後天發展而成。有些人從小就有扁平足,這通常是遺傳因素所致;亦有些人可能由於年齡增長、體重增加、受傷、或因長時間站立、走路而導致足弓結構出現問題。

 

先天性因素

  • 遺傳因素
  • 骨骼異常
  • 遺傳性疾病:如馬凡氏綜合症,它是一種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可能會影響足部的結構

 

後天性因素:

  • 年齡增長
  • 肥胖
  • 意外受傷
  • 懷孕
  • 缺乏運動,令足部的肌肉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身體
  • 長時間站立
  • 穿著不合適的鞋子
  • 疾病誘發: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神經或肌肉疾病,如肌肉萎縮症

 

扁平足的症狀4

  • 足弓平貼地面
  • 小腿、腳踝、足弓肌肉容易疼痛,運動時疼痛加劇
  • 腳踝腫脹
  • 行走時感到不舒服或不穩定
  • 足部變形
  • 經常感到疲勞
  • 關節疼痛
  • 步態異常

 

改善扁平足的方法4-5, 7

  • 改善扁平足的方法取決於其症狀和嚴重程度。對大多數人來說,非手術治療方法足以緩解症狀並改善足部功能。以下是一些常見改善扁平足的方法:
  • 選擇低跟、具彈性、舒適的鞋子
  • 訂製支撐性鞋墊
  • 使用適當的足部矯正器
  • 減輕體重
  • 進行物理治療
  • 避免長時間站立
  • 進行足部運動:放鬆、拉筋練習等有助強化腿部肌肉,改善足弓塌陷的情況
  • 冰敷和休息
  • 藥物或手術治療:患者可以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來緩解足部的疼痛和發炎的情況;而手術則較適合因骨骼畸形、韌帶撕裂、情況嚴重且長期引起疼痛的扁平足患者。有關詳情,建議向醫護人員查詢

懷疑自己有扁平足?可進行自我評估8

濕足印測試

弄濕腳掌後(確保足底完全濕潤)站在平坦的紙張上,然後觀察腳印的形狀。 正常的腳印應該在腳跟和腳前掌之間有一個清晰的弧形缺口,這表示足弓的存在。 如果腳印顯示整個腳底都接觸到了地面,這可能表示你患有扁平足。

 

如果你還有以上所提及的相關症狀,或擔心扁平足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建議向醫護人員或相關專業人士查詢。 透過臨床檢查如X光檢查、評估病史等,可有效地判斷是否患上扁平足及評估其嚴重程度。

 

扁平足應該從小醫治比較好?成人則無法醫治?9

年齡是治療扁平足時的一個重要因素,但這並不代表成人無法接受治療或改善症狀。由於兒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結構仍在成長階段,及時診斷和治療扁平足可以有效地引導足部結構的正常發展,可能會減少將來出現問題的機會。特別是在足弓發育不全或足部結構異常時,透過特定的足部矯正器、定製鞋墊或物理治療等非手術方法,可有效地支持足弓,促進足部的健康發展;對於成人而言,雖然成年後骨骼結構基本上已定型,改變足部結構的可能性較小,但這並不意味著成人的扁平足就無法得到治療或改善。成人扁平足的治療主要集中在緩解症狀、提高足部功能和防止狀況惡化。 因此,不管是兒童還是成人,了解扁平足的狀況並尋求適當的治療都是非常重要的,早期介入可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 Herchenröder, M. Et al. Evidence for foot orthoses for adults with flatfoot: a systematic review. J Foot Ankle Res 2021
  2. Student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Flat Foot. Available at: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english/health/health_ophp/health_ophp_ff.html. Accessed 23 Jan 2024.
  3. Cleaveland Clinic. Flat Feet. Available at: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17005-flat-feet. Accessed 23 Jan 2024.
  4. Mayo Clinic. Flatfeet.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flatfeet/symptoms-causes/syc-20372604. Accessed on 23 Jan 2024.
  5. Exercises for Flat Feet.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flat-feet-exercises. Accessed on 23 Jan 2024.
  6. Mohsen P Et al. Prevalence of flatfoot among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MI. Acta Orthopaedica et Traumatologica Turcica. 2016
  7. Ford Samuel E. Et 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dolescents with a Stiff Flatfoo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22.
  8. Gilbert Sterling O. Et al. Flat Foot at 5 to 6-year-old and the History of Delayed Walking. Paediatrica Indonesiana. 2020.
  9. Bouchard M Et al. Flatfoot deform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14.
  10. Pfeiffer M Et al. Prevalence of flat foot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Pediatric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