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室

一文拆解女性較容易患上焦慮症的迷思

2023/10/25

「焦慮」是一種不分性別且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它對預期會發生的危機會產生不安與擔憂的情感。在「焦」思暮想-精神健康講座中,精神科專科醫生林美玲醫生分享了壓力、表現與焦慮之間的的關係。

當我們面對環境變化或可能的危機時,通常會感受到壓力和焦慮。個人表現會隨著適度壓力和焦慮的增加而提高,逐漸達到最佳的效能。但如果壓力和焦慮超出臨界點,就較容易變得過度焦慮和受壓,個人表現會隨之下降。舉個例子,當一位新手媽媽準備迎接新生命時,她會積極地為新生命做好準備,過程可能會產生壓力,而適度的壓力和焦慮有助媽媽面對不同的困難,凡事亦準備充足和安排妥善。反之如果壓力及焦慮加劇,超出她可以承受的極限,她可能會感到過度受壓和焦慮,個人表現受影響便隨之下降,最後變得手足無措。

 

「過度受壓」可以從四個範疇反映出來,包括生理、行為、情緒及認知方面:

  • 在生理層面上:會感到心跳及呼吸加速、常感到疲累或冒汗,這都是值得留意過度受壓的表徵
  • 在行為層面上:經常失眠、發惡夢或失去食慾,可能亦是過度受壓的反應
  • 在情緒方面:過度受壓的人很容易在情緒上感到沮喪、生氣或坐立不安
  • 在認知方面:欠缺專注力、記憶力減退或思想混亂都是過度受壓認知上的徵狀

 

過度受壓所誘發的焦慮症並非由單一原因所致,而是由潛伏、引發和持續性等因素相互影響而產生的。父母本身的焦慮表現是焦慮症的潛伏風險因素之一,假設一個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一個焦慮的環境下,自然容易會產生焦慮的傾向。此外,重大的人生轉變亦是引發焦慮的因素之一,例如女性在生育前後會面對獨有的生活壓力,加上受荷爾蒙的影響因而出現情緒起伏。而持續的因素包括面對壓力時出現負面的思考模式亦會進一步加劇焦慮的情緒,造成惡性循環。

 

總括而言,儘管數據上顯示女性比男性更大機會患上焦慮症,但造成性別差異的原因相當複雜,可能涉及社會因素中的性別不平等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然而,每個人都應該接納「焦慮」是屬於正常的情緒,適當的焦慮會令我們發揮出較好的表現,但當身體出現過度受壓的表徵時,我們就應該好好正視。如有需要,可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在講座中,林醫生亦有提及到「思覺過敏」這種心理狀態。思覺過敏是一種在思想和感官層面出現輕度或短暫性的困擾經歷,例如出現多疑、容易認為被人針對的感覺、莫名其妙的恐懼或擔心、易怒、錯覺或幻覺、突然與人疏遠等情況。

 

賽馬會思妍婦女精神健康計劃旨在協助18至64歲的女性盡早察覺她們的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特別是「思覺過敏」的情況,該計劃提供及早的防治和轉介服務予有需要的女性。如果自己或身邊人因焦慮或思覺過敏而出現情緒困擾,歡迎Whatsapp:9731 3691了解更多資訊。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機構/組織或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