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勇教授

健人見誌

譚智勇教授:走在青光眼治療的最前線,搶救患者視力

譚智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

譚智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

2024/05/24

青光眼是香港頭號永久致盲疾病,單單在香港,就約有十二萬名青光眼患者。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教授,多年來一直專注研究青光眼治療,引領其團隊與時間競賽,搶救患者可能失去的視力。其研發的多項嶄新技術,影響力非凡,更讓他榮膺「世界眼科100強」、「21世紀全球眼科領袖」。到底是什麼驅使譚教授堅持走在青光眼治療的最前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種精益求精的人生態度,又如何影響他的醫學生涯?譚教授為大家細說其醫學之路。

決心選擇眼科 拯救患者視力以至人生

談及從醫的決定,譚教授表示主要原因是受家庭背景的影響。他的爸爸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媽媽則是一名護士,故他從小就對醫療行業較為熟悉及有親近感。中學畢業後,他就到英國修讀醫科,起初有想過投身兒科,後來在實習時輪調到外科,發現對於能夠立即看到治療效果的外科手術產生了濃厚興趣。

 

期間,譚教授接觸到不同的外科領域,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在東華醫院,接觸到眼科醫生、他們的工作及手術,見證到白內障手術如何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的視力,甚至改變其生活,這種直接而顯著的效果令他印象深刻,這亦是他決心選擇眼科的契機。回顧職業生涯,他亦非常慶幸能找到眼科這個符合自己興趣和價值觀的領域。

 

譚教授於1996年加入中大眼科,後來擔任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至今,可謂與部門一同成長,見證了它的發展與改變。譚教授亦提及到部門的歷屆主任們對他的影響深遠,首先是首位系主任曹安民教授,作為眼科病理學的權威,譚教授視他為榜樣。而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第二屆系主任—林順潮教授,譚教授就是在其指導和監督下度過了早期的眼科生涯。至於第三任系主任彭智培教授,則在科研方面給了他許多寶貴的啟發。

 

專注研究青光眼  終目標為讓患者重見光明

芸芸眾多的眼疾,為何會選擇青光眼作為其終身課題?譚教授表示青光眼的獨特之處在於結合了外科和內科的治療,外科手術能夠看到即時效果,而內科治療則需要與患者共同管理這個慢性疾病:「青光眼具有這種雙重性質,使醫生能夠與患者建立長期關係,需要持續的關注和照顧,這對我而言是別具意義的。」

 

青光眼對視力造成的損害是永久性、不可逆轉的。故治療青光眼的最大挑戰是要與時間競賽,儘早檢測出病情,才能防止進一步的視力損失,而最終目標當然是希望能恢復患者的視力。故譚教授及其團隊一直不懈地研究,例如從幹細胞研究入手,冀望終有一天可以逆轉青光眼、黃斑病變等因神經細胞受損所導致的視力損失,讓患者得以重見光明。

而最令譚教授印象深刻的一個青光眼個案,是大約20年前的一名中二學生患者。他偶然在配眼鏡時發現眼壓高達50 mmHg,遠超正常值的16至17 mmHg,若果他的眼壓繼續增加,視力可能會迅速惡化,甚至失明。值得注意的是,這名患者並沒有任何明顯的不適或症狀,這可能由於他的眼壓已經緩慢上升多年,使他逐漸適應了高眼壓。在那年暑假,譚教授就成功為患者進行手術。時至今日,這名患者已經長大成人,並會定期接受檢查,幸運的是其視力沒有任何損失。譚教授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分享的案例,這帶出了大多數青光眼患者都沒有顯著症狀,到確診時,視力可能已經嚴重受損。因此,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可減低視力損失的風險。

著重團隊的管理哲學 引入創新技術培育人才

譚教授除了要兼顧診症、教學、研究和行政工作,國際上亦擔任亞太眼科醫學院秘書長及行政總裁、亞太青光眼醫學會候任會長等要職,談及如何妥善地兼顧各方面的秘訣,譚教授就指出團隊的合作是關鍵。首先,要建立專門的團隊管理相應的職責,並網羅、挑選及留住合適的人才成為團隊成員,確保他們接受適當的培訓。而每個團隊都應至少有一至兩位成員能夠擔任領導角色,推動各自的團隊向前邁進。譚教授表示:「雖然我不能每個細節都親自參與,但透過這種方式,不僅優化了資源分配,還能確保團隊在每個領域都能達到最佳表現。」

 

薪火傳承,培育新一代眼科醫生亦尤關重要。譚教授於2018年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學眼科顯微手術培訓中心,並採用多種創新和實用的教學方法,例如使用動物眼或人造眼模擬手術操作,這些模型在大小和質感上都非常接近人眼,適合用於手術訓練。此外,更引入了虛擬實境技術,讓醫生能夠在完全控制的環境下重複練習每個手術步驟直到純熟。導師更可在模擬手術中創建突發情況,令醫生學習如何處理真實手術中可能遇到的併發症。除了手術技能的培訓,還包括臨床研究和實驗室研究,以培養醫生全方位的能力。

 

力臻完美 不斷自我挑戰方能進步

譚教授強調,作為一名眼科醫生,細心是首要條件。眼科手術通常需要在顯微鏡下進行,眼球的體積如此細小,故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精確無誤,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以白內障手術為例,如果切口的大小不精確,例如2.2毫米的切口卻做成2.25毫米,就可能導致手術期間眼壓無法維持,甚至傷口恢復會出現問題。相反,若切口過小,則可能傷害眼部組織。當然,這種對精確度的追求不限於眼科,例如血管科或腦外科等均涉及精細操作的醫療領域,都要求醫生必須極度細心、嚴謹和精確。 因此,譚教授建議一眾後輩:「要培養一種近乎執著的完美主義態度,這樣你才能在醫療領域中達到專業的高標準。」

這個建議,亦非常契合譚教授的人生座右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句話不僅適用於眼科領域,也是他做人處世的原則。他表示:「在任何事情上,我都不認為有一個終點,相反我們應該力求不斷進步,每天、每週都希望比之前做得更好。例如跑步上,我會希望下次能跑得更快,不斷自我挑戰;醫學上,我會透過不斷的學習和研究,追求在醫學領域上持續進步,以幫助及治療更多患者。」相信這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更好的態度,就是譚教授30多年來持續貢獻醫學界的原動力,也是達致其豐盛人生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