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腸道微生態失衡可引致炎症性腸病!持續腹瀉、肚痛可能是警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
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3/10/12

如果你持續有腹瀉、肚痛、大便帶血等問題,絕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這都是炎症性腸病的症狀!本港炎症性腸病的患者數目,在過去30年飆升近30倍,而腸道微生態失衡便是引發炎症性腸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 到底我們如何能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而炎症性腸病與一般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又有何區別?Healthies 健康人很榮幸能邀請到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為大家拆解炎症性腸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方法,一起守護腸道健康。

問:甚麼是炎症性腸病?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有什麼分別?

答:炎症性腸病是一種非感染性的腸道慢性疾病,屬於自體免疫性疾病,即身體免疫系統自我攻擊消化道的細胞,令患者的消化道發炎或潰爛。當中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2,3

克隆氏症:會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導致口腔至肛門等不同部位潰瘍,症狀會伴隨一生,患者需要長期服藥,發病年齡通常為10多歲至30歲。

潰瘍性結腸炎:只有大腸潰瘍,亦有大約三成人會有腸道外的症狀,例如眼腫、濕疹和關節酸痛等,發病年齡通常為20歲至40歲。

問:炎症性腸病在香港有多普遍?成因和常見症狀?

答:炎症性腸病以往在西方國家較為常見,但近年在亞洲地區亦普遍起來。研究發現,香港於過去30年內,患者數目飆升近30倍,現今約有兩萬名患者,情況遠比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國家更為嚴重。1

成因相信與飲食文化「西方化」有關,而快餐、加工食品及食物添加劑的盛行,都可能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當腸道屏障變薄或受損,惡菌就更容易入侵腸道,繼而增加患病風險。1

常見症狀包括:腹瀉、肚痛、大便帶血、體重下降(因痱滋或食道潰瘍而影響進食)以及眼睛、皮膚和關節發炎等。3

問:應該什麼時候求醫?治療方案分哪幾類?

答:若症狀持續超過4-6個星期,便應及早求醫。如果有炎症性腸病家族史,患病風險亦會更高。檢查方面,醫生一般會為患者抽血、照X光和進行大腸鏡檢查,較嚴重的情況可能要接受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作詳細的診斷。

治療方案包括:2

輕微克隆氏症:使用消炎藥,醫生亦會提供飲食建議

中度克隆氏症:使用類固醇,大約1至2日就能降低發炎反應,或使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免疫系統的不正常反應

嚴重克隆氏症:使用生物製劑,可快速見效

問:炎症性腸病患者在飲食上有什麼地方需要注意?

答:飲食對腸道微生態影響至關重要,故患者需要注意:

  • 均衡飲食,多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
  • 少吃加工食品,添加劑會引致腸道細菌變惡菌
  • 補充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例如薑、蘋果、香蕉和豆類
  • 盡量避免服用抗生素,特別是兒童

問:如何分辨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炎症性腸病?5

答:

  • 腸胃炎:發生次數不多,大多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致的急性疾病,例如進食了不潔食物。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噁心、腹痛、發燒等。
  • 腸易激綜合症:多數由壓力引致,當患者緊張時會刺激腸道並產生便意,但排便後就能紓緩,這屬於腸臟功能紊亂的慢性疾病,並非由細菌感染。
  • 炎症性腸病:初期症狀與腸胃炎相似,但炎症性腸病患者會大便帶血。而腸胃炎的症狀大多只維持5-7天,炎症性腸病則可長達2-3個月或以上。

 

問:經常肚痛與腸道微生物群失衡息息相關?

答:腸道微生態由細菌、真菌、病毒等組成,腸道更是人體第二個大腦,控制免疫系統、消化系統以至情緒。腸道微生物群失衡即是腸道惡菌的數量超過好菌,人體的免疫力便會減弱,繼而影響腸道健康,因此經常肚痛亦可能是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的徵兆。6

問:如何選擇益生菌補充品?

答:要選擇有科研證實的益生菌,確保該益生菌能達至腸道定殖,才能真正發揮功效,當中亦需要有臨床研究支持其安全性。如中大研發的口服微膠囊活菌配方(SIM01),以微膠囊鎖活菌技術(microencapsulation)製成,可保護益菌免受胃酸侵害。研究證實能改善腸道微生態,更能舒緩新冠後遺症的症狀,包括集中力及記憶力等問題。

問:可以分享一難忘的病例?

答:曾經有一位年約30歲的女患者,在她剛結婚並計劃生育之際,卻患上嚴重克隆氏症。由於腸臟嚴重潰瘍,她需要接受五次手術以切除發炎部位,最後她合共住院一年及輸血多達350包才完成整個治療。因此,若能及早確診並接受治療,其實可以減少嚴重併發症和後遺症的風險。

亦有一位50多歲的患者,她患有炎症性腸病並感染了「難辨梭菌」(一種可感染腸道及引起嚴重腹瀉的細菌),後來我們為她進行了糞便移植療法,她在接受治療的6小時後症狀就完全消失,且沒有不良反應。所以如果能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炎症性腸病的病情也能好轉,且好好控制。

問:如果要跟炎症性腸病患者說一句勉勵說話,你會說什麼?

答:You are not alone!不用害怕你並不是孤單一個。在康復的路程上,病友們可以多互相勉勵和交流。現時亦有很多藥物能有效治療炎症性腸病,讓患者可以過正常生活。最重要是找到一位合適的醫生,伴你走過抗病之路,始終這個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各位患者不要放棄!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nnounces World’s First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Glob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Reveals Surge in Hong Kong in past 30 years.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announces-worlds-first-systematic-review-of-the-global-incidence-and-prevalence-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n-the-21st-century-reveals-surge-in-hong-kong-in-past-30-years.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
  2.  Mayo Cli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ymptoms-causes/syc-20353315.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
  3.  CUHK Medical Centr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us Infec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cuhkmc.hk/tc/health-corner/gi-disease/colo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
  4.  CUHK Medical Centr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Group B Streptococcus Infect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cuhkmc.hk/tc/health-corner/gi-disease/colon/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
  5.  Johns Hopkins Medicin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vailable at: 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
  6.  SFI Health. Microbiome Could modifying your gut microbiome help manage IBS symptoms?. Available at: https://www.sfihealth.com/news/managing-ibs-symptoms-could-modifying-your-gut-microbiome-be-a-solution. Accessed 20 septemb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