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耆智園—守護腦退化症人士,活得自主、好好地老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

2022/06/30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每年都會舉辦「正視精神」反歧視、破謬誤 – 精神健康專題講座,Healthies健康人較早前邀請了當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一葉沛霖醫生講解腦退化症的一些迷思。據葉醫生分享及統計,香港患有腦退化症的人士高達100,000:每10名70歲以上的長者,就有1名患上腦退化症,對專業護理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1

有見及此,賽馬會耆智園 — 香港首間專業一站式綜合腦退化症照顧服務中心,於2000年投入服務,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為腦退化症人士提供多元化的護理服務,協助他們改善能力、減慢衰退,同時減輕照顧者的壓力。耆智園以「服務」、「訓練」和「研究」三軌並行,以推動本港成為腦退化症友善城市,讓患者繼續在社區快樂、自主地安享晚年。

 

Healthies健康人很高興邀請了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郭志銳教授接受訪問,為大家解答一些常見問題,以及分享耆智園多年如何幫助腦退化症人士「活得自主、好好地老」。

 

 

問:我們經常聽到「腦退化症」「失智症」「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可否解說一下它們當中的關係及分別?

答:腦退化症是一個統稱(前稱老人癡呆症,又稱認知障礙症或失智症),是指大腦細胞因病變導致腦部功能不正常地衰退的病症。在香港,85歲以上患腦退化症的比率高達三分一,情況相當普遍。2而腦退化症有十多個種類,阿茲海默症就是最常見的一種。

問:腦退化症主要有什麼種類?

答:大約九成腦退化症都屬於以下兩個種類:1

阿茲海默症:約佔所有個案的50%至70%,患者腦部積聚很多不正常的蛋白,令腦細胞受損甚至死亡,導致腦功能嚴重衰退。阿茲海默症可能是基因或生活習慣導致,但確實成因仍在研究中。

 

血管性腦退化症:約佔所有個案的30%,與中風、心臟病和血液循環問題有密切關係。糖尿病、三高和高齡等因素都會導致血管老化,血管阻塞令腦血流量減少,腦細胞隨之受損或死亡,大腦功能因而衰退。

問:腦退化症除了「無記性」外,還有什麼症狀?

答:早期最明顯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特別是短期記憶,例如今天早餐吃了什麼、乘車的路線也想不起。患者更會時空錯亂,容易走失、不認得熟悉的地方、不知身在何處甚至日夜顛倒。判斷能力亦會下降,例如過馬路會衝燈,以及不能控制及掩飾情緒,脾氣變得暴躁,情緒波動明顯。

 

很多時候,即使長者察覺到自己記性變差,也很少主動求助。家人亦會認為長者的轉變是正常老化而不以為意,到長者病情惡化到跌倒或走失,才被診斷已經是中期腦退化症。所以,如果留意到長者有以上症狀,應及早帶他們求醫。

 

耆智園亦提供「長者認知退化問卷」供家屬用作初步評估家人是否患上腦退化症:

https://www.jccpa.org.hk/about-dementia/dementia-screening-test/survey/

問:如果懷疑家人有腦退化症,應該如何應對?

答:最重要是及早斷症,雖然腦退化症暫時不能痊癒,但在早期接受適當治療可延緩腦部衰退。此外,腦退化症會令患者身體機能變差,隨著認知能力逐漸喪失,令他們吃不好丶睡不好丶運動量減少,本身有長期病患的更可能拒絕服藥,不健康的生活會加速腦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家人願意付出時間丶心機去幫助患者,陪伴和鼓勵他們及早接受治療,並安排妥善的饍食丶運動和社交活動,都對延緩病情和維持患者的身心健康有正面作用。

問:耆智園的服務理念是甚麼?從哪幾方面幫助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屬?

答:耆智園提供兩大核心服務,第一是日間服務中心,為腦退化症人士提供日間護理及訓練服務,透過多元認知訓練和各種社交活動,減慢患者大腦衰退,同時保持身心靈健康。活動包括做體操、書法、畫畫、烹飪、打麻雀、虛擬實境(VR)遊戲及以小組形式舉行懷緬治療等,務求讓長者多動腦和多走動,以刺激他們的腦部。耆智園希望為患者提供的不單單是生理上的護理,亦兼及認知及情緒上的健康。

 

第二項是住宿服務,由專業的護理人員全天候按腦退化症人士的需要,安排妥善的照顧,可彈性安排短期或長期住宿,以紓緩照顧者的壓力。

 

另外,耆智園也推出「回家易」離院康復計劃,旨在協助腦退化症人士出院後盡快康復,令他們可繼續居家安老。不少腦退化症人士住院時,因為陌生環境或身體受約束而情況急劇轉差,出院後只能入住安老院舍。而「回家易」離院康復計劃則結合短期住宿和日間照顧服務,透過認知活動、復康訓練等,讓長者盡快回復健康及改善精神狀況,得以回家居住。

 

照顧腦退化人士絕不簡單,患者除了大腦,身體各個部位都會出問題,所以耆智園提供不同專業護理,例如足部治療、言語治療等,讓長者的身心都得到全面照顧。腦退化症可以是一個持續十幾年的漫長過程,各個階段會出現不同問題,耆智園因此提供經驗和支援,陪伴患者及家人走完整個過程。

問:您擔任耆智園的總監後,最大的收穫或感悟是什麼?

答:最大的收穫是看到可能性。我一直在醫院工作,不時看到腦退化症人士的情況都很差,加上單獨使用藥物治療對患者不太有效,難免會覺得無能為力。但擔任耆智園的總監後,發現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加上患者家人的悉心照顧,患者顯著的進步是我前所未見。而且不少家屬都非常有心,我們亦盡量提點及幫助他們減輕壓力,從而緩和患者與照顧者的關係,長者知道親人待他好,脾氣自然都會變好,形成良性循環。

 

另外,看到社會如此支持耆智園和關心長者,同事多年來合作愉快,都是珍貴的得著。

問:耆智園未來有什麼計劃和發展方向?

答:耆智園未來會做更多培訓工作,希望與醫院、非政府機構(NGO)等合作,分享及運用我們的經驗,使他們的服務有所提升,於能力範圍內盡力做好,增加香港老人服務界對腦退化症的認識。此外,我們希望能訂立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準則,針對他們的特別需要,例如確保有足夠空間和活動時間等,在可行範圍內提升護理服務的整體質素。

 

於2019年出版的《好好地老》一書中,郭教授就分享了為腦退化症人士建立友善醫院環境及在香港安然終老的一些經驗及看法。而耆智園亦為照顧者結集了各項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貼士(可按此下載),大家不妨閱讀一下。

 

了解更多耆智園的服務:https://www.jccpa.org.hk/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Elderly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Dementia. Available at: https://www.elderly.gov.hk/english/common_health_problems/dementia/dementia.html. Accessed on 22 Jun 2022
  2. Hong Kong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 Types of Dementia . Available at: https://www.eng.hkada.org.hk/types-of-dementia. Accessed on 22 Jun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