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室

無法斷捨離就等於患上囤積症?

2023/05/19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在2013年被醫學界列為一種精神疾病。

甚麼是囤積症?

其症狀包括:

  1. 無論物品的實際價值多少,也持續感到難以丟棄或分離
  2. 囤積問題源於自覺有保存物品的需要和對丟棄物品的決定或過程感到困擾
  3. 難以丟棄的物品導致居住環境積聚大量的囤積物,凌亂不堪,基本上變得難以居住。如果居住環境整潔,通常只是因為有第三方的協助(例如:家人或清潔工人)
  4. 嚴重囤積物品令患者感到十分困擾,並對日常生活、社交和工作方面產生負面影響(包括難以為自己或身邊人保持一個安全和衛生的環境)
  5. 囤積習慣不是由身體狀況/疾病引起(如:腦部受損、腦中風)
  6. 囤積行為無法以其他心理/精神疾病的症狀解釋(例如:強迫症、思覺失調)

為什麼會患上囤積症?

囤積症可能有以下成因:

  1. 原生家庭已有囤積的習慣,從小養成過度儲物的習慣
  2. 童年時期資源匱乏,認為丟棄物品是一種浪費的行為
  3. 經歷過重大事故,如家人離世、創傷事件、調適障礙等,透過儲物來營造安全感

囤積症與囤積行為有什麼分別?

每個人可能總會有一些囤積行為,例如認為某些物件將來可能有用處、保存具有紀念價值的物品、丟棄物品感到浪費等種種原因導致不願意丟棄。然而,要診斷是否患上囤積症,則必須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有關上述提及症狀的條件。

如果懷疑自己有囤積行為,可以怎樣做?

  1. 尋找新的減壓方法,例如接觸大自然及練習靜觀
  2. 逐步減少物品,首先停止購買、收集或保存物品,然後嘗試把一小區域的物品進行分類,最後再制定處理它們的方法
  3. 參與一些與囤積及斷捨離有關的講座及活動,提升對囤積行為的認識

賽馬會婦女精神健康計劃將與執屋JuppUk合作舉辦一個網上講座,簡介囤積症的症狀和影響,並由執屋JuppUk創辦人阿橙介紹執屋的心法和小技巧。

 

【講座詳情】

  • 講座:執拾心靈房間
  • 日期: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 時間:晚上7:00–9:00
  • 講師:執屋JuppUk創辦人 – 阿橙

 

【參加方法】

***歡迎任何介乎18-64歲的女士參加***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ies.hk/posts/pfbid02bkJnNX47vjrug7tW46wNX9FGXhv3F37tEbEqWMU17gzSpqoVfHYweA4HiUJB8JkPl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p/Csc9UyIhryF/

Zoom講座詳情,將於活動開始前一天(2023年5月30日)以Whatsapp的形式發放。

 

【截止日期】
2023年5月29日23:59

 

詳情可click 入https://www.jcwow.hku.hk/了解更多。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機構/組織或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