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淋巴瘤晚期亦不是「絕症」!全面了解淋巴瘤的症狀和治療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2022/09/14

淋巴瘤是香港十大癌症之一,但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而難以察覺,往往一確診已是晚期。藉著9月15日「世界淋巴瘤日」,Healthies健康人非常榮幸能邀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陳曉昕醫生,詳細分享有關淋巴瘤的種類、成因、症狀、治療及其他常見問題,以提高大眾對淋巴瘤的認識。

問:淋巴瘤分什麼種類?當中的分別在哪?

答:淋巴瘤的種類要根據淋巴細胞(淋巴球)在顯微鏡下的具體型態、細胞起源及生長速度的特性去區分。淋巴瘤可分為兩大類:1

  •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 HL)
    好發於30-40歲左右較年輕的人士,男女患病比例差不多。
  •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 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涉及B、T或NK類型淋巴細胞,還有急性(高等性)和慢性(低等性)之分。

在香港,約8成患者都屬於非霍奇金淋巴瘤,每年大約有一千宗新個案,男性的患病比率稍高於女性。1,2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又以急性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 DLBCL)最為常見。

問:淋巴瘤的成因?有什麼高危因素?

答:大部分的淋巴瘤成因不明,但某些因素會增加患上淋巴瘤的風險:3

  • 細菌和病毒感染:例如感染幽門螺旋菌、愛滋病毒、EBV病毒(Epstein-Barr virus)等都可能增加患上淋巴瘤的機會
  • 長期病患者:曾接受移植手術、患有自體免疫性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等,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和抑制免疫力藥物的人士
  • 遺傳因素:雖然家族病史會增加患上淋巴瘤的風險,但暫時未找到直接引致發病的遺傳基因
  • 年長:大多數淋巴瘤患者都是60歲或以上的長者,通常本身都患有長期病患,患病的風險亦因而增加

問:淋巴瘤患者一般會有什麼症狀?醫學上如何界定早期或晚期?

答:淋巴系統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像血管一樣遍布全身,主要作用是抵抗細菌和病毒。當中的淋巴結則是一種類似豆狀結構的淋巴組織,較多聚集在頸部、腋下和股溝,亦會分布在胸腔、胸骨後面、腹部周圍等其他部位。

淋巴瘤常見的症狀是淋巴結腫大,患者自己可以通過按壓察覺到異常,但症狀會視乎期數而有所不同。淋巴瘤可根據受影響的器官範圍分為四期,第一和第二屬於早期,第三和第四期屬於晚期。1

第一期: 經過全身正電子掃描(PET-CT scan)後,發現只有一組淋巴結受到影響,例如單邊頸部出現淋巴瘤。

第二期:發現二組或以上的淋巴結受到影響,但範圍僅限於橫隔膜以上的上半身,例如在頸部與腋下都有淋巴瘤。

第三期:在上半身與下半身均發現淋巴瘤,例如頸部、腋下與下半身的股溝等。

第四期:淋巴瘤遍布上、下半身,其他非淋巴系統器官都會受影響,例如肝臟、腦部和骨等位置。

問:淋巴瘤通常是如何診斷出來的?

答:早期淋巴瘤的症狀不明顯,加上如果腫瘤位於不外露地方,則更難察覺,因此較多個案一經診斷已經屬於晚期。診斷的過程會先由醫生詳細詢問患者的病歷,近期有否出現淋巴瘤的症狀,例如無故消瘦、胃口變差和夜間盜汗等。另外,醫生在初步診斷時,會檢查患者身體是否有凸起紅腫的地方,按壓時會否疼痛等。若出現紅腫疼痛,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急性淋巴結炎。若發現疑常,醫生會進行醫學檢查來判斷是否淋巴瘤,包括:

淋巴結活檢:於局部或全身麻醉下,醫生會取出全部或部分淋巴結,再送往化驗室檢查樣本當中是否含有癌細胞。淋巴結活檢可以更準確反映出淋巴瘤的種類、型態和特性。1

正電子電腦掃描(PET-CT scan):原理是把放射性葡萄糖注入身體,然後以掃描器探測體內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及分布情況。由於癌細胞的新陳代謝比正常細胞活躍,吸收葡萄糖的分量相對較多,掃描結果顯示較光亮的位置,代表癌細胞已經擴散的機會愈高。因此,通過掃描可以分辨分淋巴瘤的大小、位置、期數和是否已侵入其他器官,之後亦可對比治療效果,觀察淋巴瘤有否縮小。1

問:如何分辨淋巴結發炎和淋巴瘤?淋巴結發炎會否惡化成淋巴瘤?

答:淋巴結發炎通常有四個症狀,包括紅、腫、熱、痛。皮膚表面不僅出現紅腫,觸摸還會發熱和疼痛,也可能伴隨發高燒的情況。淋巴結發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例如黃金葡萄球菌。尤其是患濕疹或皮膚屏障弱的人士,細菌較易經皮膚進入血管,繼而引起淋巴結發炎。

至於淋巴結發炎會否演變成淋巴瘤,需視乎是哪種病毒感染。如果只是傷風感冒、新冠病毒等暫時性的病毒感染,患者經過充分休息便會痊癒,演變成淋巴瘤的機會很小。但若果是愛滋病毒或EBV病毒引起的淋巴結發炎,會增加日後患上淋巴瘤的風險。

問:淋巴瘤的復發率尤其高?專科醫生會如何計劃治療方案以減低病人復發?

答:淋巴瘤的復發率,要視乎淋巴瘤的種類及患者的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種類淋巴癌的復發機會和預後亦有不同。例如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通常年紀較小,承受化療的能力較高,大概九成患者經過治療後都會痊癒,只有大約一成患者的復發率或治療效果較差。 4

而香港較普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當中,B細胞淋巴瘤的復發率較T細胞的較低。約2/3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在接受第一線化療後痊癒,5-10年內也沒有復發。治療效果欠佳的1/3患者,雖然在轉換治療方案後有好轉,但又會在短期內復發。一般而言,治療後首兩年是癌症復發的高峰期,一旦復發就需要接受等二次化療,再進行自體血幹細胞移植,以減低往後復發的機率。5

而慢性淋巴瘤的復發率較高,雖然惡化速度較慢,但藥物治療一般只能暫時緩解症狀,往後或會不停復發,目前仍未有徹底根治的方法。為了減低復發機會,醫生或會建議使用針對性的抗CD20單株抗體維持治療。

問:淋巴瘤有什麼治療方法?存活率高嗎?

答:對於少部分的早期慢性淋巴癌患者,局部手術或電療已經足夠。但很多患者一經診斷已經屬於淋巴癌晚期,需要接受化學治療(化療)—將化學藥物注射到血液,傳入淋巴系統以消滅癌細胞。另外也可以配合標靶治療,例如使用針對性的抗CD20單株抗體,能有效提高急性和慢性淋巴瘤患者的存活率。5

以瀰漫性大B淋巴瘤為例,患者通常要接受六期治療,每三個星期為一期療程,患者可以一日內同時接受標靶治療和化療。隨後,醫生會幫患者進行一個中期評估,跟進淋巴瘤的恢復狀況。最後再次進行全身正電子電腦掃描,以判斷患者是否可以結束療程。5

問:什麼患者需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

答:並非所有淋巴瘤患者,都需要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但高危患者,即復發率高、存活率低或曾經復發的患者,便有需要接受移植手術。另外,經過標靶治療和化療後,未曾復發過的患者同樣需要進行移植手術。尤其是T細胞淋巴瘤患者, 因其復發率高達65%且難以根治,6因此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以減低復發機會及提高存活率。

問:自體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適用於什麼情況?

答:自體移植較為常見,尤其適用於曾復發的B細胞淋巴瘤患者。而異體移植是指將捐贈者的血幹細胞植入患者體內,異體移植適用於兩種情況:

1. 當患者的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製造血幹細胞的骨髓內,且化療後骨髓未能恢復,便需要植入他人的血幹細胞。

2. 患有T或NK 細胞淋巴瘤的患者,進行異體移植可進一步減低復發率。因為外來的血幹細胞可以起到偵測作用,有助消滅患者體內殘留的癌細胞。

問: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的過程?前後會出現什麼副作用和後遺症嗎?

答:醫生會先從患者身體抽取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再進行雪藏,待患者適合做手術時才植入體內,以重新建立造血功能。由於患者在手術前需進行高劑量、高強度的化療,會大幅度降低體內的白血球水平,免疫力因而變弱,就算是普通的細菌都可能會引起嚴重感染。所以手術期間,患者通常需要入院3-4個星期,並需住在無菌且處於正壓狀態(即抽走房內的懸浮粒子和細菌)的單人房,確保患者不受細菌感染。

另外,高劑量化療會導致口腔黏膜受損。輕則會導致口腔潰瘍和喉嚨痛,重則需要藥物止痛。當患者的口腔潰爛的程度嚴重到無法進食,則需要使用中央靜脈導管餵食營養奶。患者也可能會出現其他副作用,包括:5

  • 脫髮
  • 作嘔
  • 氣喘
  • 水腫
  • 心、肝、腎功能受影響

至於手術後的副作用,因為患者的免疫力未完全恢復,所以手術後第一年較容易出現併發症。而高劑量化療會讓疫苗失效,所以移植後半年,病人亦需要重新接種疫苗,以減少受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機會。也有部分患者在化療後,身體其他器官的細胞出現突變,演變成另一種癌症,例如急性白血病、骨髓不良發育症、皮膚癌等。因此覆診十分重要,一般淋巴瘤患者可能需要覆診長達10年,慢性淋巴瘤和曾做移植手術的患者,更加需要終身覆診。

而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更可能出現移植物對抗宿主反應(Graft-versus-Host Disease)。因為異體的造血幹細胞是一種外來物,可能會攻擊患者的器官,導致患者出現紅疹、皮膚痕癢、作嘔、腹瀉、氣喘、眼乾、大便帶血、肝功能變差等。7

問:藉著 9 月 15 日是世界淋巴瘤日,可否為我們提供一些預防淋巴瘤的生活建議?

答:由於部分淋巴瘤是感染引致,所以應做好預防感染的措施,例如安全性行為,以避免受愛滋病毒感染。另外,避免長期暴露在輻射、除草劑、殺蟲水等有毒物質的環境中,這些化學物質會增加細胞分裂和突變的機會。另外,大家可以定時自我檢查淋巴結,按壓頸部、腋下和股溝等淋巴結聚集較多位置,若發現有異常腫塊或不確定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最後,淋巴瘤與其他癌症不同的地方是,就算已經進入晚期亦未算「絕症」,仍可以通過第一線化療痊癒。淋巴瘤患者及家人不要過於擔心和害怕。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香港癌症基金會. 認識癌症 – 淋巴瘤.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fund.org/wp-content/uploads/2017/07/淋巴瘤.pdf. Accessed 9 September.
  2. 香港癌症基金會. 癌症統計.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fund.org/cancer-statistics/. Accessed 9 September.
  3.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Lymphoma – Non-Hodgkin: Risk Factors.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net/cancer-types/lymphoma-non-hodgkin/risk-factors. Accessed 9 September.
  4. Aldin A et al. Interim PET‐results for prognosis in adults with Hodgkin lymph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 studi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0.
  5. 香港防癌會. 淺談淋巴瘤. Available at: https://www.hkacs.org.hk/uploadimages/download/00752/2009121704.pdf. Accessed 9 September.
  6. Lymphoma Action. What happens if lymphoma relapses? Available at: https://lymphoma-action.org.uk/about-lymphoma-living-and-beyond-lymphoma/what-happens-if-lymphoma-relapses. Accessed 9 September.
  7. 香港骨髓移植復康會. 血液/骨髓移植前的化學療法. Available at: http://www.bmtpa.org.hk/zh/faq/patients-related/chemotheraphy.html. Accessed 9 Sept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