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持續性頭痛、記憶力衰退?原發性腦癌症狀不容忽視!

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2023/02/21

腦癌,泛指腦內細胞因不正常生長而形成的腫瘤。據統計,2020年本港原發性腦癌的新症約有1,000宗,其中以高度惡性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數目最多。1 到底原發性腦癌有什麼症狀?持續性頭痛就需要求醫嗎?適逢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為提高大眾對腦癌的認識,Healthies健康人很榮幸邀請到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黃秉康醫生為大家講解原發性腦癌的資訊,及早發現才可以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機。

問:什麼是原發性腦癌?和繼發性(轉移性)腦癌有什麼分別?

答:原發性腦癌,是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自身引發的癌症。2 中樞神經系統包含了腦部及脊髓,脊髓也可以出現原發性腫瘤,但由於大腦體積較大,因此癌症發生在大腦的機率相對較高。

原發性腦癌與其他身體部位癌症的不同之處,是其他癌症除了會不停生長,還會隨著血液和淋巴系統蔓延到其他器官,但腦癌未轉移已經對身體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危及生命。而且腦部的癌細胞非常活躍及生長迅速,就算切除後復發率仍十分高。3

原發性腦癌可根據癌細胞的活躍程度分為 4個級別,被世界衛生組纖 ( WHO)歸類為第三或第四級別的癌細胞,則屬惡性腫瘤(即腦癌)。最常見於成人的腦癌是膠質瘤(Glioma),而最為惡性的便是第四級别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4

所有原發性腦癌都是大腦神經元周邊本身分裂的腫瘤,而繼發性腦癌則是轉移性的,即是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至腦部。2 兩者中,以繼發性腦癌較為常見,原因是很多器官的癌症都會轉移到腦部,加上化療和標靶藥物等治療方法也難以將大腦的癌細胞完全消滅。

問:原發性腦癌在香港有多普遍?成因和常見症狀?

答:原發性腦癌最常見的是膠質瘤,患者年齡通常約 40 至 50 歲左右。據數據顯示,每十萬人便會有3至4宗膠質瘤的個案。5 雖然轉移性腦腫瘤更為常見,但是膠質瘤的個案卻日益普遍。

原發性腦癌的確實成因和上升趨勢仍然不明,但相信與基因突變、人口老化、環境輻射和空氣污染等因素有關。

鑑於腦部不同位置負責不同功能,因此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性質及大小都有直接關連。以下是一些腦癌的常見症狀:3

  • 語音不清、說話困難
  • 視力糢糊、視野收窄
  • 手腳活動出現障礙、半身輕癱
  • 記憶力衰退
  • 性情轉變
  • 頭痛
  • 腦癇症

原發性腦癌的症狀十分多樣,若出現類似中風的情況、反應遲鈍、持續性頭痛並伴隨作嘔作悶、記性差等症狀,或中年後突然出現頭痛,都建議及早接受檢查。症狀的嚴重程度會隨著腫瘤的生長而逐漸惡化,因此及早發現便能提高治療率。

問:手提電話的幅射可能導致原發性腦癌?

答:暫時仍未有任何醫學文獻或大型研究能夠證明手提電話的輻射會導致原發性腦癌。事實上,生活上一些情況例如電腦掃描及其他醫療器材,甚至乘坐飛機也會接觸到輻射,大家無須過份擔心。

問:可以為我們講解一些常見的併發症?現時的存活率高嗎?

答:併發症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引起的其他病症,出現的機率會視乎腫瘤被發現時的大小、所牽涉腦部細胞的數量、以及對腦部功能的影響有多大。腦癌的併發症大部份不是因為治療所導致,而是腫瘤本身已經影響大腦細胞和其功能,例如半身癱瘓等情況。3

當然,併發症也有可能因治療本身而引致,例如:手術出血或感染、電療導致腦部短暫水腫、化療引起的血液系統問題等,但一般風險不高。

不幸的是,現時膠質母細胞瘤的存活中位數卻不太理想,即使將腫瘤完全切除,甚至以電療和化療控制病情,患者的存活中位數只有約14至15個月。如果患者基因突變的情況不理想,可以不足一年。6

問:治療方案分哪幾類?如何衡量是否需要進行手術?

答:腦腫瘤會令顱內壓力上升,因此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一方面減低顱内壓力,同時將腫瘤切除。然後將腫瘤細胞進行病理化驗後,再給予患者相應的化療和電療以控制病情、減少復發。治療方案會視情乎患者的基因突變而進行微調,但在可行範圍内,外科手術是原發性腦癌的一線治療。而口服化療藥、腫瘤電場治療(TTFields;TTF)都是治療新方向。

但腦腫瘤周邊有重要的神經系統、神經細胞及血管,這些都是手術治療的局限。若進行手術後,患者的身體機能轉差,例如: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需要臥床等,從而影響患者日後整體的生活質素,甚至提高併發症的機率,切除更多的腫瘤細胞未免是一個最佳選擇。

問:可以分享一個最難忘的病例?

答:最難忘的病例是在教會裡認識的一位好友,她一直有持續性頭痛的症狀,後來發現罹患膠質母細胞瘤。她一共接受了兩次手術:第一次手術將腫瘤切除,再接受化療及電療。一年後腫瘤復發,需要進行第二次手術,但幾個月後又再復發。最終,她由確診到離世只有短短兩年的時間。難忘的原因是因為兩次手術都是由我負責,而且患者才二十多歲,非常年輕。加上看到她生命的改變,從一開始拒絕接受,到積極對抗病症,在信仰上亦更加扎根。期間還結了婚、修補了與親友的關係、做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把握生命的每分每秒,在短暫的時間裡活得更精彩。

問:有什麼勉勵說話想跟原發性腦癌患者說?

答:雖然罹患腦癌,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接受治療都絕不容易,但其實大家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唯一能做到的,便是積極面對治療、生活。最重要是不要給予自己一個限期,因為存活數字並不適用於每個人,有些患者甚至可以突破這些數字,數年後依然健康生活。把握生命擁有的一切,不要把專注力放在這個疾病上。

想了解更多關於原發性腦癌的發病率和高危人士,可查看另一篇文章:

【問醫D : 中大研究原發性腦癌,年輕男性發病率上升但成因未明】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Hong Kong Cancer Registry, Hospital Authority. Primary Brain and Oth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ur in 2020. Available at: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20/brain_2020.pdf. Accessed 13 February 2023.
  2. 香港防癌會。腦腫瘤:原發性腦癌、轉移性腦腫瘤、徵狀與治療。Available at: https://www.hkacs.org.hk/ufiles/BrainTumor.pdf. Accessed 12 February 2023.
  3. Bi WL et al. Beating the odds: extreme long-term survival with glioblastoma. Neuro-Oncology. 2014.
  4.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Brain Tumors. Available at: https://www.aans.org/en/Patients/Neurosurgical-Conditions-and-Treatments/Brain-Tumors. Accessed 13 February 2023.
  5.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Available at: https://www.aans.org/en/Patients/Neurosurgical-Conditions-and-Treatments/Glioblastoma-Multiforme. Accessed 13 February 2023.
  6. E. G Shaw et al. Reexamining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 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 (RPA) for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 2003, 57: S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