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找出誘發過敏反應的真正原因成治療哮喘的關鍵

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

2023/05/05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5月首個星期二(即5月2日)訂為「世界哮喘日」。哮喘是一種支氣管過敏的疾病,患者的支氣管在接觸到外來刺激物後收縮,引發喘鳴、胸口翳悶及咳嗽等症狀,嚴重可導致死亡。1 響應今年世界哮喘日主題「Asthma Care for All」,大眾應多關注及提高對哮喘的認識和理解。2 「Healthies健康人」很高興能邀請免疫及過敏病專科醫生 – 李曦醫生分享有關哮喘的注意事項及治療方案,消除大眾對哮喘的誤解。

問:過敏性哮喘和內源性哮喘有什麼分別?哪一類在香港較為普遍?

答:哮喘可按誘發因素分類,分為過敏性及內源性。3 在香港,過敏性哮喘較為普遍。

過敏性哮喘(Extrinsic是指哮喘症狀是由吸入環境致敏原刺激免疫系統而導致,例如塵蟎、草粉、樹粉、動物皮屑、霉菌、昆蟲等。在香港,大部分過敏性哮喘都是由塵蟎引起。4 而患者主要為兒童,部分人成年後才發病,50-60歲亦有機會確診,但情況較為罕見。

內源性哮喘(Intrinsic是非過敏原性刺激,多由內在因素誘發的哮喘發作,例如情緒、壓力、過濾性病毒感染或自身疾病等。

問:天氣季節變化會誘發哮喘/過敏反應?

答:引發季節性哮喘和氣管敏感的關鍵在於其致敏源。低溫或高溫可能引發內源性哮喘發作,而過敏性哮喘則不受氣溫影響。以外國的個案為例:不同季節伴隨不同的致敏原誘發患者不適,例如春天的樹粉、夏天的草粉、冬天家中的塵蟎、蟑螂和霉菌等。5 亦有可能因惡劣天氣令空氣氣壓變化導致致敏原在大氣層中積聚而誘發風暴性哮喘(Thunderstorm asthma),但在香港,這類型的哮喘較為罕見。6

問:哮喘有什麼治療方法?

答:不同類型的哮喘有不同的治療方案,大致可分為兩大治療方向:7

  • 改變生活習慣
    • 在正確診斷致敏原因後,過敏性哮喘患者可在用藥或採用其他治療方法前,嘗試改變生活習慣,降低接觸致敏源的機會,並評估能否有效改善過敏症狀
    • 例如患者若只對塵蟎敏感,他們可以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以減輕過敏症狀,如使用防塵蟎床單、吸塵、保持環境清潔等
    • 可配合心理治療、恆常運動或保持健康飲食等作輔助治療
  • 藥物治療
    • 當改變生活習慣亦未能有效改善過敏症狀
    • 可使用藥物治療,藥物使用可分為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 > 噴劑:用於擴張氣管的低濃度類固醇,過敏性哮喘及內源性哮喘患者適用

第二至五階段 > 不同種類哮喘的治療方案,在後期階段亦有所不同

  • 過敏性哮喘:脫敏治療、生物製劑
  • 內源性哮喘:因應患者不同的病情而處方合適的藥物

問:針對過敏性哮喘,現時有什麼最新的治療方案?

答:患者的治療過程應循序漸進。若改變生活習慣或使用噴劑後仍然無效,可先考慮脫敏治療、口服藥,最後才考慮採用生物製劑。

脫敏治療:7

脫敏治療(Desensitization Therapy)是一種過敏原免疫療法,也稱為免疫治療。在專科醫生的指引下,通過引入極小劑量的過敏原,逐漸提高患者對該過敏原的耐受性,從而減輕或消除過敏反應。例如:舌下脫敏治療,患者將含有致敏原的藥丸含在舌下,以幫助身體逐漸調節對該致敏原的免疫力。具體來說,脫敏治療可以促進免疫系統產生免疫耐受性,減少/防止過度的免疫反應對身體造成損害。現時本港註冊的脫敏治療藥物主要針對塵蟎過敏。根據GINA 指引,脫敏治療可於患病初期開始使用。此治療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可以減低患者日後患哮喘及對新的致敏原過敏的機會,防患於未然。

生物製劑/標靶藥:7

生物製劑(Biological agents)可以透過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疾病。經常使用噴劑、口服類固醇藥物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部分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減少對口服類固醇的依賴,加上其療效顯著,有些患者完成治療後可停止用藥。然而,每款生物製劑都有不同的使用標準,使用前需要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水平以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

總括而言,治療前患者必須深入了解個人的身體狀況,例如:患者是否患上過敏性哮喘?致敏原是什麼?然後進行相應的測試以確認哮喘的性質。有正確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舉例來說:如對蟑螂過敏的患者進行塵蟎脫敏,是不能改善病情的;亦有些人因為經常咳嗽、氣促而誤以為是患有哮喘,其實並沒有經過肺功能測試、皮膚過敏測試等診斷,因而耽誤了治療時間。

個人化精準治療(Personalized medicine愈趨普及,特別是針對較複雜/嚴重的免疫系統疾病。8 沒有一種藥物或治療能完全符合每一位患者的情況,針對個人化的基因差異為患者設計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將會是治療方向的重心。

問:過敏性哮喘可以「斷尾」嗎?7,9,10

答:部分患者經過脫敏治療後可以康復,甚至「斷尾」。脫敏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但大部分人的治療效果顯著,能減低哮喘的嚴重程度。例如每年有10次哮喘發作,治療後可減至6-7次;每年使用10枝「救命噴劑」可減至6-7枝,甚至不需用藥。一般的脫敏治療大約維持3-5年,而效果可以維持多於10年甚至更長,但治療過程中需要抽血以監測進展。然而有部分患者在停用生物製劑後病情反覆甚至復發,並未能完全「斷尾」。故現階段仍需要更多研究以了解生物製劑帶來的改變。

問:隨著兒童患者年齡階段的不同,影響他們的致敏原是否會有所改變呢?11-13

答:免疫系統隨年紀增長會改變對致敏原的反應,兒童患者最後亦有機會能自行痊癒或出現新致敏原。部分患上鼻敏感、濕疹、哮喘等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的患者,由小時候對1-2種致敏原過敏,長大後會發現致敏原數量增加,甚至情況轉差。這種炎症反應會引起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但如果病情不能受控,有可能誘發成哮喘。有研究顯示,患者選擇正確的脫敏治療,例如鼻敏感對塵蟎過敏,選擇對應的抗塵蟎過敏治療,可以減少日後患上哮喘的機會,亦可減低對其他新致敏原的過敏反應。

問:患者(兒童/成人)在日常生活上有什麼事情需要注意?不能飲牛奶?不可飼養寵物?

答:消除對哮喘的誤解:

  • 中醫可能會建議哮喘患者戒吃蛋、牛肉、鵝、飲牛奶等聲稱會致敏的食物;然而,從西醫的角度來看,除非是嚴重的食物過敏反應導致休克,大部分食物很少會引發哮喘。食物過敏的患者,通常在進食致敏原食物後會立即發作。而短期的「戒口」並不足以改善哮喘的症狀。
  • 許多罹患濕疹、鼻敏感、哮喘的患者認為自己容易對寵物過敏,因此不會飼養寵物甚至棄養。實際上,患者可能只是對寵物毛髮上的塵蟎過敏,而不是對寵物本身過敏。
  • 過去常建議兒童不要食用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等,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其實應當從小調節自身免疫系統,不應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過度避免進食某些食物或接觸不同的東西,因為這樣會讓免疫系統失去分辨好壞的能力,長大後反而更容易患上過敏症。加上疫情影響,人們更注重家居環境的衛生,日常需佩戴口罩,外出次數大大減少。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反而有可能增加患上過敏性哮喘的風險。其實,家長可以透過維持家居清潔、注意室內空氣流通、讓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多做運動增強免疫力;如有寵物,應定期清理毛髮。當出現過敏症狀,建議及早求醫。

注意健康固然重要,但不宜過度清潔、盲目避開接觸某些東西或戒口,否則可能會增加日後過敏的機會。若已知某些物質會引起過敏反應,應要多加留意避免接觸致敏源。每位患者的過敏原因都不同,避免自行猜測病情,建議向醫生諮詢。

問:可以分享一些難忘的病例?

答:個案分享:

  1. 一位哮喘患者患上一種罕見的食物敏感症狀: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當患者分別進食小麥或進行運動時,並不會引發哮喘,但如果進食致敏食物後進行運動,有機會誘發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過敏反應,嚴重可導致休克。最初未能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患者經常哮喘發作,甚至需要使用生物製劑作治療。最後,通過更進一步的診斷和皮膚敏感測試,發現該患者患上食物依賴運動誘發的過敏性休克,只要戒除小麥,便不需再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哮喘問題亦得以舒緩。
  2. 一位患者曾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但不幸對此製劑產生敏感反應,引發哮喘發作,這是相當罕見的情況。每個哮喘患者的病情不同,有些患者即使病情不嚴重,卻在進食某些食物後氣喘發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亦需要留意食物,藥物過敏的可能性。

患者應與醫生多加溝通,透過深入了解病情,找出誘發過敏反應的真正原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這才是治療哮喘的關鍵。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哮喘面面觀. Available at: 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health/health_ophp/health_ophp_ast.html. Accessed 24 April 2023
  2.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World Asthma Day 2023. Available at: https://ginasthma.org/world-asthma-day-2023/. Accessed 24 April 2023
  3. Stanley et al. Asthma. Medical Emergencies in the Dental Office (Seventh edition). 2015.
  4. 臨過敏病及哮喘診療中心. 教育資訊. Available at: https://allergy.hk/allergen-hong-kong.html. Accessed 24 April 2023
  5. Healthline. What to know about seasonal asthma.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allergic-asthma/seasonal-asthma. Accessed 24 April 2023
  6. Healthdirect. Thunderstorm asthma.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lthdirect.gov.au/thunderstorm-asthma. Accessed 24 April 2023
  7. GINA. 2022 GINA main report. Available at: https://ginasthma.org/gina-reports/. Accessed 24 April 2023
  8. Canonica,et al. Asthma: personalized and precision medicine. Current opinion in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8.
  9. Berges-Gimeno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aspirin desensitization in asthmatic patients with 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3.
  10. Menzies-Gow et al. Real world biologic use and switch patterns in severe asthma: 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evere asthma registry and the US CHRONICLE study. 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 2022.
  11. Maspero et al. Type 2 inflammation in asthma and other airway diseases. ERJ Open Research. 2022.
  12. Panhuysen et al. Adult patients may outgrow their asthma: a 25-year follow-up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7.
  13. BetterHealth Channel. Asthma and adults. Available at: https://www.betterhealth.vic.gov.au/health/conditionsandtreatments/asthma-and-adults. Accessed 24 Apri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