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18個症狀!拆解成因和治療方法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22/04/14

孩子經常四處亂跑「無時停」、難以專注做功課?這些都可能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以下統稱ADHD)的症狀。這種越見普遍的兒童腦部發展障礙,會導致孩子在學習、社交、日常生活上出現困難,情況往往令家長非常擔心。今集「問醫D」Healthies健康人再次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 陳國齡醫生,為大家解答ADHD的常見問題。

1.可否簡單解說ADHD?是否分別有兩個面向?

答: ADHD是一種腦部發展障礙,每100名兒童中,約有5-7個患者,當中以男童較多,男女比例約為4比 1。1 ADHD有兩個面向,分別是專注力失調型及過度活躍和衝動型,若同時出現兩個面向的症狀則是混合型。

其中,過度活躍和衝動型較易被發現,家長和老師於幼童時期已能留意到症狀。專注力失調型則較難被發現,而且患者較多為女生。

 

2. ADHD兩個面向分別有什麼症狀?

答:兩個面向的ADHD各有9個症狀,要診斷是否患有ADHD,患者需出現其中至少6個症狀,並同時於兩個或以上的環境(例如家中和學校)出現持續半年或以上。

過度活躍和衝動型的症狀:

  1. 在不適當的時候四處亂跑或攀爬
  2.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像「開著摩打」
  3. 在座位上扭動身體,手腳經常擺動
  4.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擅自離開座位
  5. 難以安靜地進行活動
  6. 說話過多,不能保持安靜
  7. 難以耐心排隊或輪候
  8. 問題還沒有問完便搶答
  9. 胡亂打斷或打擾別人的對話或活動

專注力不足型的症狀:

  1. 難以在活動或遊戲中保持注意力
  2. 容易被外界干擾而分心
  3. 經常忽略細節,粗心大意
  4. 別人對他說話好像沒有聽見
  5. 不遵守指示,未能完成功課、家務或職責
  6. 難以組織或規劃工作及活動
  7. 逃避、不喜歡甚至拒絕做需要持續腦力勞動的工作
  8. 經常遺失物品
  9. 健忘

 

問:有什麼因素或疾病會誘發ADHD

答:ADHD的發病原因,先天因素佔7-8成,包括家族史、腦部傳遞物質失調等,而環境因素相對影響較小。3如果父母或直系親屬曾經患有ADHD亦會提高孩子患上ADHD的機會。

 

問:家長可以如何留意孩子是否患上ADHD

答:孩童6歲前,家長較容易注意到過度活躍和衝動這方面的症狀,例如孩子精力異常充沛、無法安坐、說話多、耐性較差等。上小學後,孩子專注力和組織力不足的症狀會逐漸明顯,例如未能完成功課、不遵從老師指示、經常遺失物品等。若家長留意到孩子在不同環境也出現相同症狀,應及早帶他們去進行評估和診斷。

 

問:ADHD對患者有什麼影響?

答:ADHD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學業、社交和親子關係等,更可能同時患上讀寫障礙、對立性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自閉症譜系障礙等共病。以對立性反抗症為例,患者會經常且持續地出現易怒、易發脾氣、與大人爭執、不服從指示、故意觸怒別人、推卸責任、記仇或過分的報復行為,其症狀容易被誤會是行為問題,就算責罰也不能控制孩子的對抗性行為,進一步影響學業或社交生活,令情況更難處理。

 

問: ADHD有什麼治療方法?

答:經評估和診斷後,精神科醫生會制定全面的治療方案,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再輔以不同類型的訓練。

輕度患者:家長可接受管教訓練,若父母能掌握管教技巧,給予適當的指令,已能減少孩子的對抗性、衝動行為。

中度至嚴重患者:藥物是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最常用的是「中樞神經刺激劑」,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減少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約7-8成患者服用後有明顯進步。4若有需要,醫生亦會考慮使用一些情緒病藥物。服藥穩定病情後,再配合不同的行為治療,例如模擬課堂訓練、社交和學習技巧訓練等,效果就事半功倍。

至於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包括影響食慾和睡眠、頭痛、肚痛及煩躁不安等,這些副作用通常會隨著身體適應及調整藥物劑量而減少,故大部分孩子均能服藥。

另外,家長可以和學校緊密聯絡,讓老師留意孩子在校的情況,例如藥物對孩子的副作用、藥效是否足夠應付上學等,都有助控制病情。學校亦可考慮作出調適,例如特別的考試安排、調整教學策略等,以支援ADHD學生之學習需要。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O’Brien LM et al. Sleep and neuro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5- to 7-year-old children with parentally reported symptom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Pediatrics. 2003 Mar;111(3):554-63.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59–65
  3.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vailable at: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in-children-and-teens-what-you-need-to-know. Accessed March 31, 2022.
  4. Mayes R et al. ADHD and the rise in stimulant use among children. 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8, 16 (3): 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