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室

5 大方法助您擺脫飲食失調和情緒性飲食的困擾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24/06/18

當您處於壓力時,可能會透過增加食量來舒緩壓力。如果您正在面對飲食失調的問題,或自覺有不良的飲食習慣,精神科專科醫生樂芷穎醫生將提供以下的建議,助您有效應對困境。

擺脫「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

若對自己的飲食控制過於嚴格,很容易就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例如:「薯片是垃圾食物,我居然忍不住吃了,真是失敗!」或「每種食物必定有好壞之分」等。事實上,每種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但體重和身型也不會只因攝取單一的食物而有太大的變化。

 

建立寫「飲食日記」的習慣

飲食日記並不是控制體重的工具,而是用作了解個人飲食習慣、思想和情感關係的途徑。大家可以以自己喜歡的形式,如文字、照片、錄音或錄影等,記錄每天進食的食物、當時的想法和情緒。透過記錄,可以更深入了解自己的進食模式,例如:在不開心時特別傾向多吃甜點,希望藉此讓自己感到快樂。

 

發掘調節情緒的活動

當了解自己的情緒、思想和進食模式之間的關聯性後,可嘗試不同的方式來調節情緒。若發現自己在負面情緒時會增加食量,可嘗試參與其他讓自己產生正面情緒的活動,如找朋友傾訴、做運動、接觸大自然或靜觀練習等,這都是一些常見而有效的舒緩方法。

 

學習靜觀飲食

「靜觀」是一種專注於當下的冥想練習;「靜觀飲食」是一種實踐正念的飲食方式,強調專注於進食時的感受 :進食前可透過感官感知食物的形態、氣味和口感,不需加以評價,只需接受食物的本質;進食過程中可放慢節奏,留意每個進食步驟,包括咀嚼和吞嚥的感覺。當出現自我批評、責備或質疑時,溫柔地提醒自己應專注於當下進食的體驗。

 

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在應對飲食失調和情緒性飲食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肯定自己」。很多患者經常不滿自己的體形,希望透過控制飲食來達到社會對審美的標準,同時也容易與他人比較而令自尊心受損。然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值得被愛的,要接納自己內在和外在的不同之處,並重視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賽馬會思妍婦女精神健康計劃旨於協助18至64歲的女性儘早察覺她們的情緒和精神健康需要,特別是「思覺過敏」的情況。「思覺過敏」是在思想或感官上有輕度或短暫性的困擾經歷,例如出現多疑、容易認為被人針對的感覺、莫名其妙的恐懼或擔心、易怒、錯覺或幻覺、突然與人疏遠等。計劃提供及早的防治和轉介服務予有需要的女性。如果自己或身邊人出現情緒困擾,歡迎Whatsapp:9731 3691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