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室

囤積行為非長者專利,專注當下自身需要,執屋有法

2023/06/15

囤積行為一般在青少年階段開始出現,但當時可能有同住的家人協助整理,不太影響日常生活。然而,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有經濟能力及獨立生活後,囤積狀況相對變得嚴重。直到年長的階段,由於囤積物的數量不斷增多且可能對衛生造成影響,才開始被受關注。因此,普遍會認為長者才會有囤積的行為問題。

囤積物多是拾荒而來?

囤積物並非一定是由拾荒而來,可以是因過度購買、他人送贈或免費派發而得來。尤其是現時網上購物盛行,還有許多提供免費物品的網上群組,使人更容易取得各種不同的物品。

現在的自己

執屋創辦人阿橙提醒我們,執屋的要點在於專注於當下的自己。人們常會懷緬過去,或是為未來做好準備,卻忽略了當下自身的需要。在整理居家時,往往只是著眼於物品,而忽略了這些物品對自己是否有實際用處。以下有三個常見的例子:

  • 處理遺物:這是一個常見的煩惱,不知應如何處理已故者的物品。也許某些物品對逝世者來說很有紀念價值,但對自己而言卻不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回歸自身的需求為主導,思考物品對自己是否有用,並嘗試處理這些遺物。
  • 不合適的衣物:很多人會認為只要等待身形改變,就能穿回某些舊的衣物,但同時會不斷購買新的衣物,衣櫃結果越塞越滿。其實,我們應專注於當下的自己,選擇適合現階段的衣物,並放棄不適合的款式。
  • 為未來做好準備:有媽媽表示會為孩子搜羅將來可能需要的物資,但最後卻長期佔據了家中的空間。事實上,孩子未來的需求並不一定在此時能夠確定,建議先關注孩子目前的需求為先。

如果你是18-64歲的女士,自己或身邊人正受囤積問題的困擾,歡迎向賽馬會婦女精神健康計劃聯絡(Whatsapp:9731 3691),計劃將為有需要的婦女提供個案輔導及治療性小組等跟進服務。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機構/組織或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