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問醫D:拆解思覺失調的迷思,心病還需生活醫!

精神科專科醫生

2022/07/05

思覺失調(Psychosis)中,「思」是指思想的內容及條理,「覺」是指覺察(包括五官及身體所感受到的)。當「思」和「覺」失調,我們便不能夠如實地、正確地了解現實,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思想、行為和感受,以至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故此,思覺失調的主要徵狀包括幻覺、妄想以及言語和行為錯亂。依據精神醫學的分類,以「思覺失調」為核心病徵的精神病(Psychotic disorders),最常見的就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及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

​​藉著香港精神科醫學院的「正視精神」活動,Healthies健康人就邀請了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醫生為我們解答思覺失調的常見問題。希望藉着增加對病患的了解,患者能勇於接受治療以及調適生活習慣,達致康復,重拾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權。

 

問:哪些人是思覺失調的高危人士?

答:思覺失調的風險因素包括:

 

年齡及性別:發病通常在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男性的發病高峰年齡為 18 至 25 歲,女性為 25 至 35 歲。1男性略多於女性(比例大約為 1.4:1)。2

 

遺傳:思覺失調的遺傳關乎多組基因。一對長相完全一樣的孿生兒,若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患上思覺失調的機會為百分之五十。3即使父母雙方均沒有思覺失調,其子女仍有百分之一的患病風險。4

 

環境因素:精神壓力(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創傷)、少數族裔在擠迫的城市環境生活,以及濫用藥物(包括大麻)。5

 

整體上,先天遺傳以及後天環境因素各佔一半,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

問: 思覺失調患者何時需要住院治療?

答:大部份患者都是在社區接受治療。當患者的病徵,以及其生活功能上的障礙,嚴重令患者不能在社區得到妥善的治療,便有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患者對治療很不配合,以及病情已構成一些安全上的風險。住院治療通常是暫時的,當病情許可,便應該讓患者重新投入社區生活,因為社區是更有利患者康復的地方。

 

問:思覺失調有什麼復發徵兆?如何預防復發?

答:思覺失調的核心徵狀包括幻覺、妄想以及言語和行為錯亂。每次復發,在這些核心病徵出現之前,其實都會有一些早期預警信號(Early warning signs),可以及早察覺。以精神分裂為例,早期的復發先兆多數是一些細微的思想、情緒和行為變化。最常見的是表現得不安、情緒低落焦慮、社交退縮、睡眠和食慾問題,其次才是一些類似妄想的症狀例如,半信半疑,感覺被嘲笑或被人談論 。患者常有個人的復發特徵(Relapse signature),若患者及其家人能夠了解這些早期預警信號,就更能夠及早處理,減低復發的風險。6

 

要預防思覺失調復發,持續的藥物治療,能夠減低一半病發風險。而治療需要的時間長短,及藥物服用的份量,便視乎病發的次數,以及病徵的嚴重程度。

 

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亦需要心理以及人際關係上的支援、如復康訓練、增強對疾病的認識及妥善管理壓力。

問:思覺失調有完全康復的可能嗎?哪些因素可增加康復的機會?

答:當然有可能。事實上,完全康復根本是每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治療目標。康復是指患者重拾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權,可以追尋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意義由自己界定),以及擁有社會上一般人所應有的機會及角色。所以要達成康復這個目標,一方面要將大腦功能障礙所產生的各種病徵糾正,另一方面要協助患者重拾在家庭、朋友,學業及工作間的角色。

 

所以,增加康復機會的因素包括: 藥物及心理治療、壓力管理、健康生活習慣、復康訓練、親友的支持,以及社會的接納。值得一提,很多人誤以為「藥物治療」與「康復」有抵觸。其實,同一種藥物,在治療的不同階段,均有其不同的角色及功能。在思覺失調病徵消退後,藥物的角色便變為鞏固康復。

問:如何鼓勵思覺失調患者去求醫?

答:每一位患者,能夠踏出康復道路的第一步(接受治療 ),其實已經殊不簡單,尤其是當社會對精神病患者仍然有不少歧視及偏見。除此之外,窒礙患者踏出第一步的,往往是患者誤解了什麼是「靠自己,靠意志」。常見的誤解包括: 1) 接受治療等同依賴藥物,2) 拒絕治療才是靠自己的表現,3) 一個人只可以在「選擇治療」和「選擇靠自己」之間二選其一。

 

事實上,康復最重要是靠患者自己。患者選擇服食醫生處方的藥物,以及接受其他適切的治療,並決心持之以恆地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紀律地執行壓力管理,這些絕對是「靠自己、靠意志」的表現。所以每一位患者在其康復路上所展現的勇氣、決心及持續的努力,都很勵志。醫生的專業知識、醫學理論固然重要,但畢竟最勵志、最能成為其他病人學習對象的,始終都是過來人現身說法,講出真人真故事。所以近年來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有一個可喜的發展,就是朋輩支援服務,透過康復者分享其奮鬥的經歷及康復心得,鼓舞同路人。

問:有什麼勉勵說話想向思覺失調患者及其照顧者表達?

答:最重要的一句:心病還需生活醫。大部份精神病患(包括思覺失調)之所以出現,都是因為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當每日生活裏面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飽受負面情緒及思想煎熬,最終壓力爆煲。

 

保持自我形象良好、有安全感、維持正面情緒,可減少出現妄想,亦即思覺失調類疾病的主要病徵。7近年一個本地的研究發現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覺,與負面情緒相互推動,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改善情緒,有助擺脫這個惡性循環,並降低幻覺出現的頻率。8

 

所以,最重要是要關顧好自己的生活。問一問:我以及我的家人,每一日,生而為人的基本需要,是不是得到滿足呢?這些包括安全居所、衣食、休息和睡眠、免於恐懼及暴力、信任與被信任、愛與被愛,以及達成有意義的事等。溫暖的家庭 、家人的聆聽、鼓勵、包容及互相信任,並一起投入家庭以及社會上有價值的活動,表面上是老生常談,但事實上是有醫學根據證明,這些都是身心健康之本。

 

想了解更多思覺失調的資訊,可以按此觀看崔永豪醫生早前為「正視精神」活動舉行的講座,一起消除誤解,助己助人。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urth Edition Text Revision (DSM-IV TR),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Arlington 2000.

2. Abel, K. M., Drake, R., & Goldstein, J. M. (2010). Sex differences in schizophreni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2(5), 417-428.

3. Gejman, P. V., Sanders, A. R., & Duan, J. (2010). The role of genetics in the etiology of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Clinics33(1), 35-66.

4. McGrath, J., Saha, S., Welham, J., El Saadi, O., MacCauley, C., & Chant, D. (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ncidence of schizophrenia: the distribution of rates and the influence of sex, urbanicity, migrant status and methodology.BMC medicine,2(1), 1-22.

5. Van Os J, Kenis G, Rutten BP. The environment and schizophrenia. Nature. 2010 Nov 11;468(7321):203-12.

6. Birchwood, M., Spencer, E., & McGovern, D. (2000). Schizophrenia: early warning signs.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6(2), 93-101.

7. Thewissen, Viviane, et al. “Emotions, self‐esteem, and paranoid episodes: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0.2 (2011): 178-195.

8. So, Suzanne Ho-wai, et al. “Moment-to-moment dynamics between 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s and negative affect and the role of beliefs about voic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1.4 (2021): 66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