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醫D

三高危機你要知!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臟科專科醫生

2025/07/04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是一系列涉及心臟和血管的疾病,當中包括冠心病、腦血管病/中風 、周邊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等,是全球頭號殺手。1 在2023年,本港的研究顯示,心臟病造成約85,100 人次住院和7,258人死亡,佔所有死亡原因的12.8%。2 因此,心血管疾病絕對不容忽視。在「預防心血管疾病健康講座」中,心臟科專科醫生王泰鴻醫生透過真實個案為大家分享,帶領市民深入探討心血管疾病的成因、症狀、診斷及治療方法,以提升大眾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意識。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最常見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

在新聞中,我們不時會看到一些沒有任何明顯病徵和病歷的人士,在工作或運動時突然暈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有些患者甚至當場猝死。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元兇就是冠狀動脈內的「不穩定血管壁斑塊」。1,4 由於早期冠狀動脈內的血管壁斑塊(亦即是冠心病)通常毫無病徵,因此患者並不會察覺和主動求醫。1,4 隨著年齡增長及其他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等),血管壁斑塊會逐漸增多並增生。4 當血管壁斑塊變得脆弱且不穩定而出現破裂時,便會在短時間內(大約30分鐘)形成血栓,嚴重堵塞血管,導致心肌缺血壞死,最終引致急性心肌梗塞。4 患者可能會出現胸口劇痛、噁心嘔吐、出冷汗、氣促、心跳不規則、暈眩、無力及休克等症狀,嚴重甚至可能會導致猝死。1,2,4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狀

冠心病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超過70%而導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2,5 患者會感到心絞痛,亦即是在勞累時(如追巴士或上樓梯期間)胸口像被重物壓迫,其他相關症狀包括:勞累性胸悶、呼吸急促、噁心以及頸部、喉嚨、下巴、肩膀出現疼痛等。1,2,5 如有上述症狀,建議盡快求醫。

 

立即戒煙積極管理三高問題以減低患病風險

立即戒及積極管理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鍵:1,2,6

三高

  • 高血壓:患有高血壓人士的目標血壓建議調整至<130/80mmHg4,6
  • 高膽固醇:個人的膽固醇高低和本身的運動量,體重和飲食沒有太大關係。患有高膽固醇的患者,多數需要藥物治療以減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LDL)的水平,這樣才能有效減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7 冠心病患者的理想LDL水平為<1.4mmol/L6
  • 高血糖/糖尿病:定期監測血糖,多做運動、注意飲食、控制體重,了解病情並作出適當的治療,能有效降低將來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1,2,4,6

吸煙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一手煙和二手煙同樣有害。吸煙越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便會越高。1,2,4,6

 

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有助診斷心血管疾病

診斷心血管疾病通常包括病歷詢問、身體檢查、心電圖、超聲波檢查、血液檢測及造影檢查等。4 其中,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且十分有效的檢查方法,能用於偵測個人是否患有冠心病,如冠狀動脈是否存有斑塊、狹窄或閉塞。透過準確的電腦掃描,醫生能夠清晰地評估患者病情,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以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4 王醫生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解釋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如何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

 

一位52歲的女士,從事文職工作,沒有明顯病徵,平時不煙不酒,也沒有經常運動。雖然她的血壓和血糖正常,但體型肥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輕微超標(達3.4 mmol/L)。最近,她的一位朋友被診斷為冠心病,這讓她對自己的心臟健康感到擔憂。在與心臟科專科醫生討論後,她決定接受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左前降支嚴重收窄超過90%。隨後,她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確認需要進行血管成型術及支架植入術(俗稱通波仔)。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利用球囊擴張血管並植入支架,手術順利完成。如果這位女士沒有接受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面臨急性心肌梗塞的高風險。然而,經過手術後,她的風險已大幅降低。

 

個人化心血管疾病治

心血管疾病治療方案應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健康狀況來進行個人化的治療。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改變生活方式,例如健康飲食、適度運動和戒煙等;藥物治療則包括抗高血壓藥物、降膽固醇藥物及抗血小板藥物等。1,2,4,6 王醫生建議:「針對不同疾病,皆有相應的非專利藥和專利藥用作治療,患者應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作出合適的選擇。如有任何疑問,應向醫生或註冊藥劑師查詢。」若想了解更多非專利藥及專利藥的知識,可參閱此文章 : https://bit.ly/4iebHyd

 

此外,對於較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進行介入手術或外科手術,如心血管支架植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CABG),以恢復心臟血液供應,減少出現心肌梗塞的風險。1,4 而定期檢查及跟進病情亦至關重要,以確保治療的有效性並適時調整方案。2,4

 

以上內容僅供學術分享或參考之用,並不代表其他醫生及醫護專業人員的意見。有關您的個人健康或治療情況,請向您的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rdiovascular-diseases-(cvds). Accessed 31 March 2025.
  2.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eart disea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k/en/healthtopics/content/25/57.html. Accessed 31 March 2025.
  3. Waks JW and Buxton AE. Risk stratification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v. Med. 2018;69:147–164.
  4. Pahwa R and Jialal I. Atherosclerosis. StatPearls. 2023.
  5. Shahjehan RD, Sharma S, and Bhutta B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tatPearls. 2024.
  6. Moutiris JA.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ronow WS, 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 – New Insights. UK: IntechOpen; 2024.
  7. Wilkinson MJ, Lepor NE and Michos ED. Evolving management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 personalized approach to preventing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cross the risk continuum. J Am Heart Assoc. 2023;12(11):e028892.

 

COB-HK-00114 0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