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抑鬱症影響全球超過2.64億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主要的疾病負擔之一。2

在香港過去十年,疑似抑鬱症的患病率從2011年至2014年的1.3%上升到2019年7月的9.1%。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一項的調查中,抑鬱症的患病率有隨著年齡上升的明顯趨勢,這個現象在以前的研究中並沒有出現過。3

參考資料

1. WHO. Depression – overview.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depression#tab=tab_1.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Mathers CD, Loncar 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from 2002 to 2030. PLoS Med. 2006;3(11):e442.

3. HKU. HKUMed reports real-time population data on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a ten-year prospective cohort. July 11, 2019. Available at: https://www.hku.hk/press/news_detail_19680.html. Accessed April 19, 2021.

病理

甚麼是抑鬱症?

抑鬱症患者會持續消極傷感、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患者的感受、想法、行為、情緒都會受抑鬱症影響,導致心理及身體的健康問題。1

 

抑鬱症並非單純改變心態就可以好轉,患者需要透過定期監察及治療而逐漸康復。1

 

抑鬱症有甚麼併發症?

抑鬱症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以下併發情況:1,2

  • 自殺傾向及嘗試自殺
  • 焦慮症
  • 驚恐症
  • 超重或肥胖
  • 二型糖尿病
  • 心臟病
  • 酗酒、吸毒
  • 人際關係問題
  • 社交孤立(指人與社會之間完全 / 接近完全缺乏聯繫)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Symptoms & cau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symptoms-causes/syc-20356007.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NIH.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 Accessed April 19, 2021.

關注

患上抑鬱症的高風險因素1

抑鬱症的成因相信與遺傳、荷爾蒙、腦內物質及腦部結構改變有關。

 

增加罹患抑鬱症風險的因素包括:

1. 家族病史

  • 如果家人曾經或正患有抑鬱症、躁鬱症(雙相情感障礙)、有酗酒或者自殺問題,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2. 創傷事件

  • 創傷事件可以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例如關心的人離世;被性侵、虐待、言語欺凌、歧視;承受工作壓力或學業壓力

3. 心理健康

  • 曾經或現在患有焦慮症、飲食失調或創傷後遺症 (PTSD) 的患者,會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

4. 物質濫用

  • 吸毒及酗酒會增加罹患抑鬱症的風險

5. 某些藥物

  • 某種治療高血壓或睡眠問題的藥物,有機會令患者增加患上抑鬱症的機會

抑鬱症的高危人士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Symptoms & cau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symptoms-causes/syc-20356007. Accessed April 19, 2021.

 

症狀

患上抑鬱症後會出現甚麼症狀?1-4

 

抑鬱症患者會持續2星期或以上出現下列症狀:

  • 情緒低落、思想消極
  • 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
  • 感到絕望、空虛、有罪惡感
  • 緊張、焦慮、暴躁
  • 沒有活力、疲倦
  • 失去社交的動力,例如逃避社交活動
  • 睡眠時間過長或失眠
  • 食慾劇變
  • 無法專注、記事、思考、作出決定
  • 萌生 / 有自殺傾向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

 

參考資料

  1. NIH.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NHS. Clinical depression – symptoms. Available at: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linical-depression/symptoms/. Accessed April 19, 2021.
  3. Smart Patient Website, Hospital Authority.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en-us/Disease-Information/Disease/?guid=deee56b4-cec7-4d51-9460-1d071856856f. Accessed April 19, 2021.
  4.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Symptoms & cause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symptoms-causes/syc-20356007. Accessed April 19, 2021.

診斷

抑鬱症可由以下方式診斷:

如果感到抑鬱或同時出現多個抑鬱症症狀,請先尋求普通科醫生協助,以診斷是否患上抑鬱症。1,2 普通科醫生可能會進行身體檢查、血液測試及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況來評估及診斷抑鬱症。確診抑鬱症後,視乎個別情況,普通科醫生或會轉介患者接受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1

 

身體檢查

醫生會先為疑似抑鬱症的患者進行簡單身體檢查、詢問患者有關健康的問題,並了解患者的情緒如何影響精神及身體狀況。1,2 因為在某些情況下,抑鬱症可能與潛在的身體健康問題有關。1,2

一些藥物也可能會引起抑鬱症狀。患者須將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告知醫生,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以協助醫生診斷。3

 

實驗室測試3

在某些情況下,醫生亦可能會為疑似抑鬱症患者進行尿液或血液測試,以排除其他可能構成類似抑鬱症狀的疾病,例如:

  • 甲狀腺機能低下症
  • 貧血
  • 低血糖
  • 腎臟或肝臟問題等等

 

精神病學評估

醫生會詢問疑似抑鬱症患者的症狀、思想、感覺和行為方式,並可能會要求患者填寫「病人健康狀況問卷 (PHQ-9)」以幫助回答這些問題。1,2,4

精神病學評估

 

根據以上問卷調查的答案總分,醫生會使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 (DSM-5)》中列出的抑鬱標準來評估患者的抑鬱症嚴重程度。1,2,5

  • 0-4分:輕微 / 沒有抑鬱
  • 5-9分:輕度抑鬱
  • 10-14分:中度抑鬱
  • 15-19分:中重度抑鬱
  • 20-27分:重度抑鬱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Diagnosis & treat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6013.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NHS. Depression – Clinical depression – diagnosis. Available at: https://www.nhs.uk/mental-health/conditions/clinical-depression/diagnosis/. Accessed April 19, 2021.
  3. Verywellmind. What to expect when seeing a doctor for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ich-doctor-is-best-for-treating-depression-1065269. Accessed April 19, 2021.
  4. Hospital Authority.抑鬱測試. Available at: https://www3.ha.org.hk/CAMcom/channel.aspx?code=depression-test. Accessed April 19, 2021.
  5. Kroenke K et al. The PHQ-9: Validity of a brief depression severity measure. J Gen Intern Med. 2001;16(9): 606-13.

治療

抑鬱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確診抑鬱症後,視乎個別情況,普通科醫生可為患者提供治療,亦可以轉介患者接受精神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的協助。醫生會按患者的狀況,建議採用合適的方法來控制抑鬱症症狀,治療越早開始越有效。2

 

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是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患者可以與醫生交談,從而調整自己心態和想法,思考解決抑鬱症的方法,重獲滿足感及對生命的熱誠。1

心理輔導有助緩解或治療抑鬱症

 

心理輔導可以幫助患者:1

  • 識別負面的信念和行為,並以健康、正面的信念和行為取代
  • 探索過往的人際關係經驗,並與他人發展積極互動的關係
  • 找出導致患者抑鬱的問題,並嘗試協助患者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減低患者產生負面情緒繼而令病情惡化
  • 設定人生目標,令患者重新獲得生活中的滿足感,並幫助緩解抑鬱症狀,如絕望和憤怒的情緒
  • 使用更健康的行為模式,容忍和接受人生中的痛苦

 

如患者已準備接受心理輔導,在預約醫生之前,可以準備以下內容與醫生溝通:1

  • 曾經歷的任何身體不適或症狀
  • 個人近況,包括任何遇到的壓力或最近的生活變化
  • 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維他命或其他補充劑,包括劑量
  • 想向醫生詢問的其他自身問題

 

藥物

針對抑鬱症治療的藥物有以下幾種:

作用原理 藥物例子 副作用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3

  • 最為廣泛使用的抗抑鬱藥
  • 通過增加大腦中血清素的水平,以改善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來治療抑鬱症
  • 主要影響血清素,而不影響其他在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
  • 西酞普蘭 (Citalopram)
  • 舍曲林 (Sertraline)
  • 氟西汀 (Fluoxetine)
  • 帕羅西汀 (Paroxetine)
  • 艾司西酞普蘭 (Escitalopram)
  • 噁心、嘔吐或腹瀉
  • 頭痛
  • 睡意
  • 口乾
  • 失眠
  • 緊張或躁動
  • 頭暈
  • 性問題,例如性慾降低,難以達到性高潮或無法維持勃起(勃起功能障礙)
  • 影響食慾,導致體重減輕或體重增加
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 (SNRI)4

  • 藥物作用原理與SSRI相似
通過影響在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水平(稱為「神經遞質」,包括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來治療抑鬱症
  • 文拉法辛 (Venlafaxine)
  • 度洛西汀 (Duloxetine)
  • 地文拉法辛 (Desvenlafaxine)
  • 噁心
  • 口乾
  • 頭暈
  • 頭痛
  • 出汗過多
三環類抗抑鬱藥 (TCA)5

  • 除了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還會影響其他系統中的神經遞質,引起副作用
像大多數抗抑鬱藥一樣,環狀抗抑鬱藥的作用是通過影響大腦化學物質水平(稱為「神經遞質」,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已知調節情緒的腦神經細胞之間的交流,從而幫助治療抑鬱症
  • 伊米帕明 (Imipramine)
  • 阿米替林 (Amitriptyline)
  • 去甲替林 (Nortriptyline)
  • 氯米帕明 (Clomipramine)
  • 睡意
  • 視野模糊
  • 便秘
  • 口乾
  • 久坐後站起時血壓會下降,導致頭昏眼花尿液滯留
非典型抗抑鬱藥6

  • 改變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的水平
非典型抗抑鬱藥通過影響神經遞質來緩解抑鬱症,並會改變一種或多種神經遞質的水平,例如多巴胺、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

 

  • 安非他酮 (Bupropion)
  • 米氮平 (Mirtazapine)
  • 曲唑酮 (Trazodone)
  • 口乾
  • 頭暈
  • 頭昏眼花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 (MAOI)7

  • 通常需要限制飲食,並避免同時使用某些藥物,因為當與某些食物或藥物一同服用時,MAOI可能導致嚴重高血壓
  • 通過增加在腦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水平,以改善腦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來治療抑鬱症
  • MAOI除了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遞質,還會影響消化系統中的其他神經遞質,引起副作用
  • 嗎氯貝胺 (Moclobemide)
  • 三苯丙胺 (Tranylcypromine)
  • 口乾
  • 噁心、腹瀉或便秘
  • 頭痛
  • 睡意
  • 失眠
  • 頭暈

 

不跟隨指示服用藥物可以導致嚴重副作用,所以患者須按照醫生指示定時及定量服用藥物。患者亦應諮詢醫生有關用藥及飲食限制之詳情。1

 

若果自行突然停藥可能導致患者的病情惡化和產生以下症狀,包括:1

  • 胃部不適
  • 流感症狀
  • 焦慮
  • 頭暈
  • 睡覺時經常造夢
  • 身體有像電擊一樣的感覺

 

如果患者正在懷孕或哺乳,某些抗抑鬱藥可能會對嬰兒造成傷害。開始服用新藥或改變劑量時,患者的自殺念頭或行為可能會增加。1

抗抑鬱藥或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請耐心等待。在找到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之前,患者可能需要嘗試幾種類型的藥物或藥物組合。1

 

腦電盪療法 (ECT)

如果藥物成效不彰或患者不能服用藥物,醫生便可能建議進行腦電盪療法為抑鬱症治療。過程中,電流會流經大腦,影響腦內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調整腦部功能。1

腦電盪療法 (ECT) 有助調整腦部功能

 

治療過程:8

  1. 患者須全身麻醉
  2. 少量電流通過腦部,為時約2-3秒
  3. 整個腦部(包括控制思維、情緒、食慾及睡眠的部分)經歷一個「人造」的腦癎症發作
  4. 重覆治療以改變腦內的化學物質,使其回復正常

 

副作用:8

  • 剛醒來之後1小時之內,患者可能會感到混亂
  • 對近期事物的記憶可能會受到短暫影響
  • ECT不會對患者的記憶力及智力造成長期影響

 

腦磁力刺激治療 (TMS)

使用磁波刺激患者腦內負責控制情緒及抑鬱的神經細胞。治療開始前,患者會被安排接受磁力共振腦造影檢查,令TMS治療的定位更加準確。9

腦磁力刺激治療 (TMS) 有助刺激腦細胞

治療過程:9

  1. 無需任何鎮靜劑及麻醉,在清醒的情況下,坐在特設的治療座椅上
  2. 因為治療儀器會發出一定的低頻噪音,治療時必須配戴耳塞以保護聽覺。治療人員會為患者頭上戴上軟帽,並使用電腦定位儀器,根據磁力共振腦造影圖像檔案,找出治療的最佳位置
  3. 醫生會把絕緣的電磁圈輕放在頭皮上的相應治療位置,並先啟動系統,透過找出足以剌激運動神經達致右手拇指肌肉正常的抽搐反應的輸出能量,以決定治療時的輸出能量的標準。在此過程中,會感覺頭皮有輕微拍打及聽到"啪"的一聲
  4. 當定下能量輸出的基準後,電磁圈會移到定位系統預定的最佳位置。然後刺激脈衝將以每秒1週期的頻律連環輸出。當中會有短暫休止,直至完成設定的脈衝週期
  5. 在過程中如有不適,患者可向醫生提出,以便作出調校,有需要時會終止該次治療

 

副作用:9

  • 在刺激脈衝輸岀期間,被刺激的位置會有抽搐、拍打感覺或輕微刺痛,有些人會有面部肌肉抽搐
  • 在療程期間常見的輕微頭痛,都可使用一般的止痛藥舒緩
  • 儀器噪音引致耳朶不適,但戴上合適耳塞便可保護聽覺
  • 正如任何抗抑鬱藥物治療,少數患者會出現狂躁症狀,醫生將監察這情況並作岀跟進
  • 有羊癎症或腦科病的患者當中,接受TMS有機會引致羊癎現象。在一般患者當中這種風險極為罕有

 

注意事項:9

  • 有些患者的抑鬱症狀未必能在治療後得到改善,亦有機會轉差
  • TMS不會引起記憶衰退
  • 懷孕患者不能接受TMS
  • 金屬內置物及體內醫療儀器,如內置心臟去纖器、起膊器、心腦血管支架、接駁斷骨金屬條、面上的紋身、頭頸上肢任何內置金屬物品,都有機會受TMS儀器干擾,有機會引起致命併發症(尤其在儀器1呎範圍內)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Diagnosis & treat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6013.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NIH. Depression. Available at: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depression/index.shtml. Accessed April 19, 2021.
  3. Mayo Clinic. SNRI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antidepressants/art-20044970. Accessed April 19, 2021.
  4. Mayo Clinic. TCA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antidepressants/art-20046983. Accessed April 19, 2021.
  5. Mayo Clinic. Atypical antidepressant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atypical-antidepressants/art-20048208. Accessed April 19, 2021.
  6. Mayo Clinic. MAOI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maois/art-20043992. Accessed April 19, 2021.
  7. 青山醫院精神健康教育《病人資訊》。腦電盪療法「ECT」須知。Available at: https://www3.ha.org.hk/cph/imh/doc/information/psychiatrists/F14.pdf. Accessed April 19, 2021.
  8. Chen Wai Wai Vivien Foundation Therapeutic Physical Mental Exercise Centre, CUHK. 腦磁激療法 (rTMS). Available at: http://www.cwwpmex.med.cuhk.edu.hk/rtms. Accessed April 19, 2021.

復康

患者可以怎樣應對抑鬱症?1

 

改善生活模式

患者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模式讓病情受控:

  • 辨別及避免接觸誘發抑鬱症症狀的來源
  • 避免飲酒及吸毒,以助改善心理健康
  • 培養興趣
  • 健康飲食
    • 減少進食加工食物2
    • 在日常飲食中包含蔬菜、水果、牛肉、羊肉、魚和全穀物食品2
  • 多做運動
    • 每週進行3-5天,每天30分鐘或以上的運動可以顯著改善抑鬱症的症狀3
    • 確保睡眠充足(每天8小時)

 

調整生活節奏

  • 情緒低落時,暫緩需要處理的事情,盡可能減少工作

 

寫日記

  • 作為治療的一部分,日記可以讓患者透過文字抒發痛苦、憤怒、恐懼或其他情緒

 

閱讀自助書籍和網站

  • 閱讀關於病症及情緒治療的書籍和網站

 

參與互助小組

  • 許多病人組織均提供教育、支援小組、諮詢和其他資源來幫助患者應對抑鬱症。宗教團體也可以為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幫助

 

不要變得孤立

  • 嘗試參加社交活動,並定期與家人或朋友聚會

 

學習放鬆和控制壓力的方法

  • 使用冥想、瑜伽和太極,放鬆心情及紓緩壓力

 

覺得沮喪時不要做出重要的決定

  • 當感到沮喪時,患者未必能夠對事情作出最佳的判斷,所以應避免在此時作出重要的決策

抑鬱症是否有復發的風險?4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研究,有50%的抑鬱症患者會在康復後復發。

不過,抑鬱症不會讓康復者的餘生蒙上陰影。康復者知道病症的跡象,以及精神受創的來源。下次面對抑鬱症的時候,康復者可以更快地尋求幫助,並使病情得到改善。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Depressio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 Diagnosis & treatment.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6013. Accessed April 19, 2021.
  2. Jacka FN, Berk M. Depression, diet and exercise. Med J Aust. 2013;199(6 Suppl):S21-23.
  3. Mayo Clinic. Depression and anxiety: Exercise eases symptoms.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depression-and-exercise/art-20046495. Accessed April 19, 2021.
  4. WebMD. An overview of depression recovery. Available at: https://www.webmd.com/depression/recovery-overview. Accessed April 19, 2021.
相關連結